美国历次高关税政策的终结及其启示
来源:兴业研究,作者:张励涵、郭于玮、鲁政委
摘要
美国每隔几十年就会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现象。其贸易政策目的可归因于三“R”:收入(Revenue)、限制(Restriction)和互惠(Reciprocity)。依据此逻辑,美国建国以来的贸易政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789年至1933年的贸易保护主义时期,期间关税水平波动较大。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之间,美国处于工业化早期,提高关税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幼稚产业并增加财政收入。1863年至1933年,随着税源多样化,保护本国产业和捍卫金本位成为提高关税的主要原因。
第二阶段是1934年至1973年的自由贸易主义时期。此时美国工业已经成熟,通过互惠协定促进出口成为主要目标,关税水平大幅下降。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美国工业相对实力下降和国际收支失衡,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第三阶段自1974年起,美国进入了低关税但非关税壁垒复杂的贸易政策新阶段。
通过对美国历次高关税政策的回顾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一是保护国内产业、改善国际收支、降低财政赤字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核心动机;二是逆全球化潮流而行的高关税政策注定不可持续,且随着全球化深化,高关税持续时间越来越短;三是高关税政策的终结通常伴随着货币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可能涉及美元贬值或黄金产量增长等背景。
一、美国主要关税法案的历史梳理
Irwin(2017)指出,历史上美国贸易政策的目的可以归结为三“R”:收入(Revenue)、限制(Restriction)以及互惠(Reciprocity)。基于这三个维度,美国建国以来的关税政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 贸易保护主义时期
1789年至1933年间,美国处于逐步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出于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贸易保护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期间,筹措军费、捍卫金本位等原因进一步强化了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1.1.1 独立战争后至南北战争前:保护幼稚产业与筹措军费
在1789年至1862年间,即美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之间,美国尚处于工业化早期,关税主要用于保护幼稚产业和增加财政收入。这一时期,关税在美国财政收入中的贡献占比通常达到90%左右。
19世纪20年代,美国工业革命加速。1828年,亚当斯政府通过了一项关税法,将应税产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提升至44.8%,这项关税法被南方利益集团称为“可憎关税法”。
然而,高关税激化了南北方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北方工业州倾向于高关税以保护本地工业,而南方农业州则依赖农产品出口,倾向于低关税。1833年,国会通过妥协法案,规定从1834年至1842年逐渐降低关税,直到所有关税降至20%,暂时平息了争议。
1.1.2 南北战争后至大萧条前:保护产业与捍卫金本位
1863年至1933年,随着税制完善,保护产业和捍卫金本位成为提高关税的主要原因。1863年至1913年,其他税种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扩大,关税占比下降至50%左右。1913年所得税实施后,关税占比进一步下降。
1897年,《丁利关税法》将应税产品的平均关税水平从40.2%提升至52.4%,这是南北战争后至1929年大萧条前的最高关税水平。
1.1.3 大萧条时期:保护产业与捍卫金本位
1929年经济大萧条引发净出口下降和黄金外流,美国再次选择提高关税。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使应税产品的平均关税水平从40.1%上升至59.1%。
然而,高关税政策并未带来预期效果,反而导致全球贸易萎缩,美国经济陷入严重通缩。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逐步放弃金本位,并于1934年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开启了关税下调进程。
1.2 自由贸易主义时期
1934年至1973年,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国,高举自由贸易旗帜,通过互惠协定促进出口。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因国际收支失衡,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1971年,尼克松政府推出“新经济计划”,包括暂停黄金兑换和额外征收10%关税。尽管短期内稳定了经济,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1.3 自由贸易掩盖下的非关税壁垒时期
1974年以来,美国总体关税水平较低,但通过非关税壁垒实现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在此期间,美国贸易逆差快速扩大。
二、启示
美国每过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现象。保护国内产业、改善国际收支、降低财政赤字是贸易保护主义不变的动机。
但高关税政策注定不可持续,其终结通常伴随货币制度的根本性变化。这意味着,国际收支失衡终须得到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