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债堆积或成HyperLiquid生态扩张的隐忧

2025-09-25 63 技术

作者:Haotian;来源:X,@tmel0211

此前几篇文章可能给读者留下了我对Hyperliquid充满赞美的印象。确实,在交易费+回购模式打造“中性交易所”这一点上,HL无疑是行业楷模。然而,从Crypto Native的视角来看,其潜在问题也不容忽视。

1)HyperCore+HyperEVM的双链架构存在技术硬伤。 当前,HL主要依靠部署预编译合约来同步状态,但令人疑惑的是,子区块缺少父区块的交易Hash,区块Finality状态更是黑箱操作。这更像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架构,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区块链。

例如,缺乏完整的链上状态追溯能力,如何确保数据状态不可篡改?没有标准的区块结构,似乎只能依赖中心化节点进行验证,几乎无法实现Permissionless(无需许可)特性。

这意味着,Hyperliquid要么需要快速壮大其生态,以全新产品形态脱颖而出,要么随着生态复杂度的提升,技术债问题可能逐渐显现并引发未知风险。

2)由于HyperCore尚未开放部署,HyperEVM也无法真正开源。 这导致尽管有许多开发者和项目方尝试在HL生态内构建应用,并与EVM大生态对接,但由于HL未开源,所有接入都只能依赖其预编译合约,被动接受其状态数据。这与传统意义上的API接口并无本质区别。

一旦HL更改规则,整个生态协议都需要随之调整。本质上,大家都在追逐HL的高热度,在其生态内部署“特供版协议”,长期来看会缺乏黏性,最终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3)最关键的是,HL的合规问题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上一轮金融创新周期中,AAVE、Uniswap等项目都采取了先创新再拥抱合规的路径,而HL初期用户和资金量的增长得益于其免KYC设计。这一设计成就了它,但也为其后续合规化带来了挑战。

一旦HL试图通过黑盒化强控手段实现合规,其用户和资金量势必流失。而其他基于ZK组件的合规应用思路,也受限于其双链互通的黑盒问题。

可以说,这是一个死结。因此,尽管Circle、Metamask等大玩家争相集成HL,但一旦监管风向转变,这些机构很可能会迅速撤离。

总而言之,Hyperliquid的星辰大海必然是做大做强其交易链生态,但其独特的变种架构也注定了后续生态扩展性将面临难题。未来能否化解这些问题,取决于其技术迭代改善方案能否及时跟上。

是暴露问题后陷入死亡螺旋,还是逐步完善方案悄无声息地化解风险,且行且看。

币币情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交易平台最新公告查看更多>
成交额排行榜
  • 交易所
  • 币种
排名 交易所 成交额
1 币安网币安网 ¥6,410.10亿
2 欧易OKX欧易OKX ¥2,286.48亿
3 HTXHTX ¥391.88亿
4 CoinbaseCoinbase ¥201.25亿
5 大门大门 ¥1,580.35亿
6 BitgetBitget ¥793.64亿
7 BybitBybit ¥1,787.06亿
8 K网(Kraken)K网(Kraken) ¥96.35亿
9 双子星(Gemini)双子星(Gemini) ¥10.86亿
10 UpbitUpbit ¥96.2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