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Fi的崛起:解析「嘴撸」现象与Web3空投新范式
原文作者:sleepy.mid(X:@sleepy0x13)
最近,推特上充斥着关于「嘴撸」Huma获得丰厚空投的消息。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InfoFi机制,分析其成因以及带来的变革。
随着Kaito的诞生和迅速走红,一场新的范式转移正在Web3领域展开。在这场转移中,「嘴撸」从边缘行为逐渐成为主流参与方式;信息产出从内容创作转变为行业身份构建的核心要素;而叙事能力正逐步取代使用行为在空投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趋势:注意力结构正在重塑,信息行为被金融化,共识正成为一种可制造的资源。
一、交互空投的终结及其幻想破灭
传统空投逻辑是这样的:
“我们开发一个产品,设计交互功能,向早期用户发放代币,以此培养他们的使用习惯并形成用户留存。”
这套逻辑在2018至2022年间看似合理,但如今已然失效:
-
大量交互地址是脚本生成,缺乏真实用户意图;
-
项目上线即空投,空投后用户快速套利离场;
-
所谓“激励留存”成为空谈,多数项目空投后数据急剧下滑。
你希望通过未来预期驯服今天的用户,但用户早已不再相信这个未来。
更重要的是,交互行为已不再稀缺,也无法反映用户的真实意愿。
结论显而易见:空投从来不是激活产品的良药,它只是一个引流工具,适合让市场知道你,但无法让用户留下来。
因此,空投逻辑开始从“行为金融”转向“信息金融”:
关键不再是你的操作,而是你说了什么,被谁看见了,带来了多少社交扩散。
这是价值认知模型的一次转变,也是对加密世界核心驱动力的重新理解:
在一个共识先于产品、叙事先于使用的Web3世界里,信息就是原始资产。
二、InfoFi 的三大逻辑支柱
如果将InfoFi视为一种机制设计,它的逻辑基础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维度:
1) 价值创造的重构
传统空投通过交互行为衡量“早期价值”。而InfoFi认为,信息行为本身就是共识生成的起点。
每一条推文、每一个meme、每一次观点输出,都是对共识的写入,是在塑造未来的市场记忆。
2) 人格与身份的绑定机制
链上地址虽然是匿名的,但社交行为并非如此。InfoFi将链下身份、表达方式和社交触达能力与链上地址绑定,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人格特征的影响力权重体系。
这提高了空投分发的精准度,摆脱了“交互即用户”的旧思维。
3) 叙事时机与资本释放的深度耦合
项目上线节点与社交舆论高潮高度契合,利用空投撬动早期热度,引爆注意力红利窗口,形成流动性支点。
在这个结构中,“嘴撸”不再是廉价行为,而是对加密共识逻辑的高度契合。
让我们说得更直白一点:
嘴撸,是信息时代的原生挖矿模式。
-
在PoS中,资本是一种抵押;
-
在InfoFi中,影响力就是一种“抵押品”。
在“嘴撸”逻辑中,你抵押的是你的身份、你的观点、你为一个项目发声的社交风险。这与传统参与方式并无本质区别,甚至前期需要承担更大的成本(例如理解项目、产出内容、承担言论风险),是一条完整的价值创造路径。
当链上行为被机制化、脚本化之后,嘴巴成了唯一仍带有人格温度的输入口。这也是为什么嘴撸者能够获得InfoFi机制倾斜的原因——他们提供的是不可被合约伪造的社交信任。
当然,如今也出现了大量用AI洗稿撸空投的现象,如复制内容、伪装观点、批量生成内容农场。这是InfoFi项目方需要通过模型优化和身份识别机制解决的问题。
但正如Web2 SEO时代一样,即便是“站群”、“内容农场”也在为某种分发目标服务,它们不仅不破坏系统,反而推动系统进一步进化。
三、InfoFi是Web3对注意力金融化的正面回应
让我们将社交媒体与另一个直接触达用户的基础设施进行对比。
钱包是冷启动层,社交是热启动层。
钱包代表“操作权”,社交代表“话语权”。
在这个信息优先、资产滞后的结构中,所有早期用户都被迫成为“内容分发节点”。
你不是在推广项目,你是在为项目的代币释放制造“共识空气层”。这种空气层并非虚无,它是一种信息摩擦力,为资本流动提供合法性。
InfoFi正在构建一个机制:
谁能为我创造更大的社交摩擦面,我就把更多筹码给谁。
在这种结构下,“嘴撸”不再是投机取巧,而是社交共识机制的专业参与入口。
这是信息作为金融资产参与生产关系的重要标志。
嘴撸空投的快速发展,是叙事本身成为产品的表现。
项目在构建叙事,用户在参与叙事,平台在识别叙事,代币在承载叙事。
在这个链上社会里,叙事比产品早上线,内容比代码更快流动。
InfoFi是加密世界对注意力金融化的正统回应,嘴撸是其中一个天然的参与方式,而非灰色地带。
如果使用是参与的证明,那么信息表达是信任的证明;如果流动性是市场的命脉,那么社交声量是这条命脉的源头。
四、下一步发展:超个体共识工程与信息成为组织资产
如果你关注得足够多、足够深入,会发现它已经隐约显现出某种工业化逻辑的雏形。一些KOL不再单打独斗,而是以组织的方式参与到叙事中来。
未来的空投叙事将不再是群体涌现的偶然,而是像拍摄一部剧一样,带有明确的主题设计、节奏安排和角色分工:
-
项目冷启动阶段是预热;
-
IDO前是高潮铺垫;
-
上线日制造高能爆点;
-
空投落地后组织集体复盘,输出成功叙事模板。
我们将看到“内容制造者+话题组织者+社交放大器+视觉美学策划”组成的小型传播DAO,以协作形式展开一场场信息战役。
最激进的推演是:信息本身将承担一部分流动性发行功能。
过去的Liquidity Bootstrapping强调资金协同;未来可能会出现Info Bootstrapping,通过叙事的传播深度与覆盖广度,确定初期代币的分发比例、价格基准甚至流通窗口。
先造叙事,币只是剧情高潮的道具。信息不再是通往资产的媒介,而是资产铸造过程本身的一部分。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叙事被结构化制造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
谁能组织更多人的表达,谁就拥有更强的共识生成能力;谁能制造可复制的叙事节奏,谁就能铸造出真正的“信息资产”。
嘴不再只是矿机,它正在变成一条产业带。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