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型投资:Web3领域的新范式与合规路径

14 小时前 16 技术

2024年4月,Du Jun宣布ABCDE基金暂停运营,同时推出全新的孵化品牌Vernal。一级投资按下暂停键,孵化业务却加速启动,这不仅是他个人投资路径的转向,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Web3投资范式的深刻变化。

过去几年,加密VC的打法清晰明了:投项目、等上线、退出兑现。但如今,退出路径被堵、估值体系塌缩,许多机构开始意识到:再继续做“财务投资人”,可能连台戏都看不完。于是,一批资本开始换个姿势——不再单纯押注项目成长,而是亲自下场,将资源、能力、网络直接打包,推项目从0走到1。

这就是“孵化型投资”的逻辑起点。它不是传统VC的延伸,而是一种全新的参与角色——既是股东,也是合作者;既要投入资本,也要承担运营压力;甚至在法律责任上,界限也远比过去模糊。

孵化型投资的逻辑与玩法

早年间,只要一条融资消息放出来,Web3项目就能瞬间起飞,社群炸锅,交易所排队。可如今,Web3已经不是那个靠一句“XXX完成融资”就能起飞的年代了。

在这个叙事稀缺、流量分散的周期里,资本不再是万能的推力。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意识到:如果想让项目真正跑起来,光砸钱是不够的,得亲自下场。

于是,“投项目”开始变成“做项目”。这就是孵化型投资的本质。你不只是买一张早期门票,而是拿资源、能力、网络去换更高比例的早期份额,用实打实的协作,帮项目从0拉到1。

实操中,孵化型投资的打法通常是这样一套“组合拳”:

  • 生态赋能:把流量入口、钱包集成、社区用户导入整合进来,让项目在启动初期就“有人用、有人看”;
  • 技术支持:包括底层架构优化、安全审计、产品测试,这些不是靠钱就能搞定的“工程活”;
  • 市场推动:做内容营销、社群裂变、联合活动等,全链路拉曝光、提转化;
  • 合规协作:投前尽调、牌照申请、法务顾问都要提前安排,别等出了事才找律师。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Binance Labs。Polygon、Injective当年能冲到台前,靠的不只是融资金额,而是币安生态给到的实质支持:钱包对接、交易所上线、品牌背书、法律咨询……换句话说,是“扶上牌桌”的完整流程。

类似的路径,现在也被Vernal(杜均新设的孵化品牌)复制:一边投项目,一边带项目进场,让“陪跑”变成“共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哪怕是一些看起来还在做一级投资的大基金,比如a16z,也早就悄悄把孵化融入体系了。他们为项目方提供招聘支持、政府沟通通道、合规框架设计,甚至还开设了Crypto Startup School,系统培训团队如何从0开始跑。

这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我给钱,你自生自灭”的逻辑了。

孵化型投资的特征与法律挑战

但话说回来,孵化型投资并不是一剂灵丹妙药。它确实能带来更强的项目协同、更完整的生态协作链条——但也把投资人拉进了一个更复杂的法律语境。尤其在当前全球监管加速收紧的大背景下,参与越深,责任越大,踩雷的可能性也随之上升。

如果说VC是“投完就等”,那孵化更像是“亲自下场打比赛”。而这场比赛,并不总是公平,也不总是安全。

Portal Labs建议从三个角度来看清这条路径的“高风险 + 高参与”特征:

  1. 参与度高,身份边界模糊
  2. 传统VC的身份相对清晰:出资人、观察员、不插手项目运营。但孵化就不一样了,你可能会出现在产品会议里,参与Token经济模型设计,甚至亲自找钱包、谈上线、建社群。

    听上去是“多帮一点”,但法律并不这么看。你到底是投资人?顾问?还是“事实控制人”?如果没有在合同和结构上清晰划线,监管机构或项目方一旦追责,很可能会认定你构成“关联方交易”“实质控制”“影子董事”,连带承担法律责任。

  3. 收益路径多样,合规责任更重
  4. 孵化的好处之一,是退出方式更多样。你可能参与项目收入分成、设计Token Buyback机制、绑定生态利润,甚至收取产品收益权。听起来是资本效率的升级,但也意味着你需要应对更多元的合规挑战。例如:

    • 是否构成非持牌证券发行?
    • 收益协议是否违反所在地的分红监管?
    • 是否需进行税务申报或备案?
    • Token Buyback是否涉及操控市场价格?
  5. Token仍是“高危地带”
  6. 不管你孵化的是RWA、DePIN、ZK还是AI叙事,最终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发币?一旦发币,就绕不开各国对Token属性的认定问题。

    • 在美国,SEC的态度几乎是一刀切,功能型Token也很容易被归为证券;
    • 在香港,SFC要求高波动Token只面向专业投资者,很多项目上线流程被卡在准入机制上;
    • 在新加坡,若Token涉及稳定收益或可预期回报,需提前向MAS备案,否则可能被视为非法发行。

孵化型投资的合规路径与架构

面对“深度参与+跨境操作+多角色收益”的复杂局面,想要稳妥切入孵化型投资,最核心的能力不是投项目,而是搭合规结构。

具体来说,Portal Labs建议从三个关键维度出发:

  1. 做好“身份隔离”
  2. 无论是出钱还是出资源,Portal Labs都不建议投资者“以自然人身份”直接绑定项目。原因很简单:项目出事,个人兜底,这将使投资人暴露于高度不确定的法律风险之下。

    更成熟的做法,是在境外设立专属投资架构,常见路径包括:

    • 开曼SPV:用于持有Token份额与分配收益,灵活好用、成本可控,是当前加密基金的标准配置;
    • BVI控股公司:适合搭配股权类投资,结合信托或家办结构进行税务优化;
    • 新加坡豁免基金结构:适合家族型资本进行组合管理,也利于后续做税务申报、银行开户等合规操作。
  3. Token设计需提前“去证券化”
  4. 很多国家并不反对你发Token,反对的是你发一个看起来像“证券”的Token。如果你选择了政策空间较为宽松的地区,那从设计之初,就要远离监管高压线。

    • 用SAFT先绑定权益、延后发行,避开即时“证券发行”的质疑;
    • 不承诺收益,哪怕是“年化3%”,也可能被监管定性为投资合同;
    • 突出Token的“用法”而非“卖点”,比如用来抵扣手续费、参与治理、换取服务,而不是拿来“等涨”;
    • 和生态行为绑定,比如锁仓+任务激励、使用场景解锁,而不是线性释放。这类“行为绑定模型”,更容易被监管接受为功能型Token。
  5. 按照市场目标匹配“落地法域”
  6. 不同地区的监管环境差异极大,选错了起盘地,可能不是少赚的问题,而是压根无法上线。

    • 打算面向美国用户?那就别动Reg A,流程长还贵,建议直接看Reg D(面向合格投资人)或Reg S(境外发行)做豁免;
    • 准备在香港、新加坡起步?那就及早接触当地VASP制度,或先进入监管沙盒做小规模测试;
    • 初期不确定市场归属?那可以考虑“开曼+BVI”这种灵活组合结构,后续无论去哪里申请牌照,都能灵活切换路径。

孵化型投资适合谁?

说到底,孵化型投资不是一场“下注游戏”,而是一场“长期协作”。它要求的不只是资金,而是时间、资源与战略协同力的全面投入。

但如果你更偏好“轻参与、高流动性”的资产配置方式,或者希望“投完即走、风险自负”,那么,孵化型投资可能不是你的理想场域。

当然,如果你是一位相信长期主义、愿意扎根行业生态的参与者,愿意将自己的经验、资源与眼光真正融入一个项目的成长路径中,那么孵化型投资所带来的,不只是潜在的倍数回报,更是一种与未来共建的机会。

币币情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交易平台最新公告查看更多>
成交额排行榜
  • 交易所
  • 币种
排名 交易所 成交额
1 币安网币安网 ¥9,123.00亿
2 欧易OKX欧易OKX ¥3,487.41亿
3 HTXHTX ¥652.94亿
4 CoinbaseCoinbase ¥219.95亿
5 芝麻开门芝麻开门 ¥2,088.80亿
6 BitgetBitget ¥2,666.64亿
7 BybitBybit ¥3,167.08亿
8 Crypto.comCrypto.com ¥409.81亿
9 BitfinexBitfinex ¥33.80亿
10 抹茶抹茶 ¥2,627.8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