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挖矿悄然转型:上海写字楼里的“轻量挖矿”兴起
作者:刘红林
来源:曼昆区块链
许多人对加密货币“挖矿”的印象,仍停留在比特币时代的“逐水草而居”——冬季利用西北的风电,夏季依靠西南的水电。成千上万台机器被安置在荒漠中的铁皮房或四川河流旁,昼夜不停运转,消耗大量电力。
然而现实是,如今行业内更多出现的是一种“轻量挖矿”:不依赖水电,也不再深入山区,而是安静地运行在城市写字楼内的几台设备中,没有风扇的轰鸣声,也没有线路板烧焦的味道,只是默默地进行计算,默默地产出Token。
由于工作原因,红林律师经常与上海、深圳等地的Web3项目方、开发者和投资人接触。不少熟悉的朋友会带我参观他们的办公室,并指着一堆硬件设备介绍:“这就是我们的加密货币矿场。”
房间外是中国最中心化的金融中心,车水马龙;房间内则是几乎听不到声音、感受不到热量变化的机器在运行,支撑着去中心化的金融与梦想。
这种“轻量挖矿”的方式,其实是近年来行业内部在监管高压下自然演化的一种状态。一方面受制于政策风险,大规模部署已难以持续;另一方面,随着许多新项目放弃了比特币式的PoW(工作量证明)路线,转向更低功耗的PoS(权益证明)、分布式存储和边缘计算机制,挖矿本身的物理形态也变得更加“隐形”。
从合规视角来看,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看不清”状态——设备合规、网络合规、运行节点本身也不违法,但其收益方式和激励逻辑却仍然属于加密货币范畴。要说这不是挖矿,似乎无法完全撇清关系;要说它非法,又缺乏实质违法特征。这就为行业提供了一种微妙的生存空间:在灰色地带里低调运行,不大不小,不吵不闹,但确实还活着。
要真正理解这一现象,还得从中国关于“挖矿”的监管路径说起。
早在2021年5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就在一次会议中明确提出:“要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此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系统性的“清矿”行动。新疆、内蒙古、四川等传统“矿区”率先响应,陆续发布限电通知并清退矿场。同年9月,国家发改委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正式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淘汰类”,从而确立了政策方向。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这类活动“能耗大、碳排高、贡献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双碳”目标。彼时以比特币为代表的PoW机制确实是高能耗、高密度的典型代表,用电量一度超越部分中等国家,而这些电力很多来自“灰色”电源。
但随着行业技术的发展,许多加密项目不再依赖PoW算法,而是通过PoS、DPoS、分布式存储等方式维护网络。在这种模式下,所需的计算资源显著降低,部署场景也逐渐从“郊外铁皮房”转向“城市写字楼”。你能说这是挖矿吗?但它确实没怎么耗电。
更复杂的是,AI技术的发展和算力需求的急剧上升,使得原本属于加密行业的底层设施成为了“政策鼓励对象”。边缘算力、分布式存储、通用GPU节点等技术曾一度被视为区块链应用的基础设施,如今却被AI产业“借壳”接盘。而在算力架构层面,两者之间的界限本就不清晰——运行一个AI训练模型和运行一个链上验证节点,可能使用的是同一组服务器,只是调用的软件和目标不同而已。
这就带来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监管机构习惯使用的识别逻辑,例如“电耗是否超标”“设备是否特殊”“是否集中部署”等,在今天几乎都失效了。你很难分辨哪个项目是在开展合法的AI算力业务,哪个项目是在借壳挖Token,甚至哪些项目同时涉及两者。现实早已模糊了监管边界。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挖矿在复活”,而是“它根本就没死,只是换了一套外衣”。许多Web3项目表面上主打AI协同、边缘节点调度,实际落地时仍在运行某条链的验证逻辑;还有一些项目打着数据安全、加密计算的旗号,实际上构建了自己的Token发行机制。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这种情况同样棘手。一方面中央明令禁止“挖矿”,另一方面又重点扶持“算力基础设施”和“AI大模型训练”。如果一个项目的业务模型同时踩在两条线上,那么究竟要不要扶持、如何监管、是否算违规,其实并没有明确答案。
这种模糊状态进一步催生了一种更隐蔽、更混合、更灵活的“地下挖矿生态”。查也查不到,算也算不清,电是居民用电,房是办公室,账目合规,主体有执照,但它确实在计算一个Token。此时若再用传统的监管逻辑处理,显然已经跟不上形势。
作为Web3.0行业法律合规从业者,红林律师的个人判断是:在中国关于加密货币的“三禁”政策(ICO、加密货币交易所、加密货币挖矿)中,如果未来真有放松空间,最先松动的可能是“挖矿”。
并非因为国家态度发生转变,而是因为“新矿工”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定义。他们很难再被描述为“高耗能、低贡献”。相反,他们可能已经成为受到鼓励的“算力创业者”,拿着科技园区补贴,参加AI大赛,正儿八经注册公司、缴税、发工资,只不过利润除了人民币,还有全球通用可变现的Token。
更何况,现在AI与Web3融合日益紧密,许多做链的团队也在参与AI模型的预训练、数据标注或算法优化;而许多AI企业也意识到链上激励机制在“众包计算”“边缘参与”中的高效性。此时再强行拆分Web3与算力之间的关系,只会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当然,这并不是说监管应该彻底放开,而是需要承认行业的形态确实发生了变化,不能再用三年前的标准治理五年后的现实。特别是在涉及算力基础设施、AI服务能力等“模糊领域”,或许需要采取“正面清单+行业分类”的方式,明确哪些行为应归入数据产业范畴,哪些行为属于金融监管对象,哪些行为可以合规运行但必须登记申报。
否则,如果我们始终将“挖矿”等同于非法、落后,那很可能会错过一部分未来。
挖矿这件事,到今天已不仅仅是一个合规问题或能源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基础设施演化”的问题。从比特币的“算力换区块”到AI时代的“算力即资源”,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底层算力节点正在成为数字社会的通用接口。如果说过去十年是“谁能挖到币谁赚钱”,那么接下来的十年,很可能将是“谁掌握弹性算力,谁就有产业主动权”。
在这个全球范围内算力博弈日益白热化的时代,如果国内不能构建出一套既尊重底层技术路径又能纳入监管视野的挖矿与算力融合机制,我们很可能在下一波全球算力基础设施竞争中缺席。
与其堵,不如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与其藏着掖着,不如将其纳入明面上的规则体系。这样至少可以让那些本可以在阳光下做事的项目少一些顾虑,也少一些灰色操作的动机。
这正是一个真正需要讨论的新问题。
- 1牛排'n Shake全美范围推出比特币支付
- 2顶级分析师预测:这14种山寨币或将在2025年5月加密市场迎来爆发
- 3前Celsius首席执行官Alex Mashinsky因欺诈罪被判12年监禁
- 4Metrics Ventures市场观察:加密资产与人民币资产的未来展望
- 5Pectra升级上线后,以太坊将迎来哪些重大改进?
- 6任天堂计划提高Switch 2的发售价格应对关税压力
- 7Pectra升级引发ETH暴涨20%——市场是否迎来转折点?
- 824小时币圈动态:比特币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美联储暂缓降息应对特朗普关税(5月9日)
- 9美国参议院《天才法案》面临政治分歧,8月前稳定币法规能否落地成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