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百镜大战”:AI眼镜三大形态的市场角逐
2025年,AI眼镜市场正式进入“百镜大战”的第二年。在Ray-Ban Meta系列凭借时尚外观与实用功能引爆全球市场后,小米、百度、阿里、传音、字节等科技巨头加速布局,AI眼镜的形态之争愈加激烈。
目前,市场上AI眼镜的产品形态分化显著,从基础音频交互、音频+摄像交互到AR眼镜,技术路径与市场定位各有差异。尽管尚未达到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强劲态势,这是新兴产业初期试错与创新并存的典型特征。
据陀螺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或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超百亿。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围绕AI眼镜的三大主流形态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其技术演进、市场逻辑与未来趋势。
图源:陀螺研究院
AI音频眼镜:极简主义的产品逻辑
智能音频眼镜被认为是AI眼镜的开山之作,它率先将传统眼镜“电子化”。这类产品主打轻量化设计,通过蓝牙主控芯片(MCU)+麦克风+扬声器+电池的组合,结合智能手机实现通知播报、语音唤醒、听音乐、电话接听等功能。
随着手机端接入AI大模型,智能音频眼镜进一步扩展了自然语言交互场景,形成了真正的AI音频眼镜。当前,AI音频眼镜的核心技术差异体现在音频元器件选择、算法优化及与手机操作系统的融合深度上,这些直接影响了用户的“听”与“说”体验。
相比其他形态,AI音频眼镜具备明显优势:供应链成熟度高,镜框设计灵活,厂商能够快速迭代产品;对用户而言,续航时间长、佩戴舒适性好、价格亲民且款式多样。如果仅需满足随时接听电话或轻量级AI交互需求,AI音频眼镜无疑是高性价比之选。
米家音频眼镜2
目前,市场上代表性的AI音频眼镜包括华为智能眼镜2系列、米家音频眼镜系列(蜂巢科技)、GetD能眼镜、李未可Metalens Chat智能眼镜等。
然而,极简主义既是AI音频眼镜的优势,也是其拓展更多应用场景的限制。尽管部分厂商通过生态联动弥补短板,但从长远来看,AI音频眼镜可能沦为“过渡性产品”,这是技术发展和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AI音频+拍摄眼镜:消费级爆款的代表形态
受Ray-Ban Meta系列销量超200万台的示范效应推动,AI音频+拍摄眼镜迅速崛起,成为当前市场的主流形态。
相较于AI音频眼镜,AI音频+拍摄眼镜拓宽了信息采集维度,丰富了人机交互方式。通过摄像头模组,用户可以完成第一视角拍摄、直播等功能,增强社交属性;同时,结合多模态AI大模型,还能实现视觉问答、物体识别、AI绘画等应用,全面提高生活与工作效率。
不过,摄像头模组的加入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镜框设计受限于走线问题,多数厂商只能在颜色上做文章;此外,摄像头及相关芯片增加了产品的重量和功耗。目前,AI音频+拍摄眼镜的连续音频续航时间为3-4小时,影像拍摄续航为0.5-1小时。为此,厂商如Meta、雷鸟创新、闪极等推出了诸如充电眼镜舱或电池颈环等解决方案。
在技术层面,AI音频+拍摄眼镜需要整合主控芯片、ISP图像处理芯片等关键组件,这对成像质量和AI交互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Meta在其第二代产品中选用了骁龙AR1平台,以确保性能表现。
对于初创公司而言,直接采用蓝牙MCU+ISP芯片的解决方案成为一种“平替”选择;而部分大厂则尝试打磨双芯片+双系统方案,以降低待机功耗。
目前,行业内已延伸出多种芯片解决方案,包括骁龙AR1、展锐W517等单SoC方案,以及恒玄2800+研极微ISP、高通AR1+恒玄2800等多种组合。
AI+AR眼镜:终极形态进行时
AI眼镜的终极形态无疑是AR眼镜,这也是Meta设计智能眼镜的初衷。
当前市场已形成两类主要AR眼镜形态:一类是不带摄像头的AI音频+AR眼镜,如星纪魅族StarV Air2、影目Go2等;另一类是完全体的AI音频+拍摄+AR眼镜,如Rokid Glasses、雷鸟X3 Pro、TECNO AI Glasses Pro等。
(一)“信息提示”眼镜再进一步
第一类产品在技术成熟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单绿色Micro-LED+衍射光波导方案上已有多年积累。在AI大模型加持下,这类产品可以拓展更多应用场景。
例如,在继承普通AI音频眼镜语音交互的基础上,AI+AR音频眼镜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语音转文字功能、实时翻译、AI备忘录等应用。
星纪魅族 StarV Air2
在芯片选择上,这类轻量级AR眼镜通常采用可穿戴芯片,如W4100、W5100、W517等,既支持蓝牙连接,又能承载一定的显示需求。
(二)“顶级AI眼镜”的技术探索
相比之下,第二类AR眼镜技术逻辑更为复杂,需兼顾音频、AR显示、摄像头拍摄与AI技术的融合,是目前AI眼镜的顶级形态。
例如,Meta Orion可通过摄像头识别桌面上的所有物体,并提供食谱建议和热量参考,同时通过AR显示指导用户烹饪。
然而,光学、重量、续航本就是AR眼镜的技术难题,增加摄像头进一步加剧了这一挑战。因此,目前AR眼镜整体技术节奏较慢,高通骁龙AR1几乎成为标配。
雷鸟X3 Pro
不同厂商在Micro-LED光引擎、光波导材质与工艺上的选择有所差异,行业仍在探索统一技术趋势。
写在最后
从中短期来看,AI眼镜市场并非单一形态主导,而是场景分层与技术渐进共存:
-
1000元以下的AI音频眼镜具备极致性价比,适合日常使用;
-
1000-2000元价位的AI音频+拍照眼镜覆盖50%以上用户,满足大众需求;
-
2000-5000元价位的AR眼镜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吸引极客用户与To B市场需求。
从长期来看,双目全彩AR眼镜仍是AI眼镜的最终迭代方向。随着核心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完整的生态空间与杀手级应用场景将推动消费者拥抱AI眼镜时代。
在“百镜大战”的推动下,AR产业的未来进程正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