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AI Agent如何突破MEME陷阱,回归价值本质?
作者:链上观
近期与多位创业者及风险投资人交流后,我们得出了一个共同的感受:尽管市场对AI与Crypto结合赛道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但关于Web3 AI Agent的叙事演变却显得有些迷茫。面对这一现状,应该如何破局?以下是针对后续AI叙事潜在发展方向的梳理与分析:
1)AI Agent通过MEME化发币已不再是吸引关注的优势,甚至可能成为“谈币色变”的导火索。如果项目缺乏产品市场契合(PMF)支撑,仅依赖一套空转的Tokenomics机制,极容易被贴上纯MEME炒作的标签,与AI技术本身关联甚微。
2)原本预期的落地路径——AI Agent > AI Framework > AI Platform > AI DePIN——可能会因市场泡沫破裂而发生调整。届时,AI Agent将更多扮演大模型微调、数据算法等技术支持下的“承载体”角色。若没有核心技术支撑,单凭一个AI Agent很难再获得市场青睐。
3)部分专注于AI数据、算力、算法等服务平台的项目,有望超越AI Agent成为行业关注的新焦点。即使有新的AI Agent推出,由这些平台型项目打造的Agent也更具市场说服力。毕竟,能够运作起一个AI平台的团队,其技术积累和资源实力远胜于仅基于框架低成本部署的开发者。
4)Web3 AI Agent不应再与Web2团队正面竞争,而应寻找Web3领域的差异化路径深耕细作。Web2 Agent的核心在于实用价值(Utility),因此低成本部署开发逻辑适用;而Web3 AI Agent则更注重Tokenomics设计。过度强调低成本部署只会催生更多资产泡沫。毫无疑问,Web3 AI Agent应结合区块链分布式共识架构进行创新开拓。
5)AI Agent的最大优势在于“应用前置”,即“胖协议、瘦应用”的逻辑。然而,协议如何实现“胖”?关键在于调动闲置算力资源,利用分布式架构降低算法应用成本,激活金融、医疗、教育等垂直细分场景。而应用如何做到“瘦”?让AI Agent自主管理资产、执行意图交易、实现多模态交互等功能并非一蹴而就,需逐步拆解需求,稳步推进。否则,仅一个DeFi场景的成熟也可能需要耗费一两年时间。
6)Web2领域的MCP协议和Manus自动化多模态技术,为Web3领域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启发。可以直接基于MCP+Manus延伸开发适合Web3的应用场景,或通过分布式协作框架构建增强型业务场景。无需一开始就追求颠覆一切,能够在现有产品协议基础上适当优化,充分发挥Web3的独特优势即可。无论是Web2还是Web3,都处于此次AI大模型(LLMs)的技术革新进程中,意识形态并不重要,真正推动AI技术发展才是关键。
- 1 2025年比特币策略:5步实现你的第一个100万美元
- 2稳定币脱锚事件对加密市场的影响:从价格突变到系统性风险
- 3以太坊(ETH)价格分析:7月25日市场展望与关键阻力位解析
- 4“卖出以太坊,买入比特币”——彼得·希夫的建议是否值得跟随?
- 5稳定币合法化如何推动以太坊进入全新金融时代?
- 6比特币实际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但需警惕这些风险信号!
- 7空投周报 | Linea代币经济学预计7月底揭晓;MetaMask新增空投申领工具(7.14-7.20)
- 8万事达卡称《GENIUS法案》为稳定币发展带来重要转折点
- 9Peter Thiel豪掷重金押注以太坊:BitMine股价飙升背后的加密帝国布局
- 交易所
- 币种
排名 | 交易所 | 成交额 |
---|---|---|
1 | ![]() |
¥4,536.07亿 |
2 | ![]() |
¥1,631.18亿 |
3 | ![]() |
¥295.33亿 |
4 | ![]() |
¥139.19亿 |
5 | ![]() |
¥1,250.01亿 |
6 | ![]() |
¥1,401.23亿 |
7 | ![]() |
¥1,368.19亿 |
8 | ![]() |
¥13.05亿 |
9 | ![]() |
¥103.49亿 |
10 | ![]() |
¥154.75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