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AI Agent如何突破MEME陷阱,回归价值本质?

2025-03-24 93 其它文章

作者:链上观

近期与多位创业者及风险投资人交流后,我们得出了一个共同的感受:尽管市场对AI与Crypto结合赛道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但关于Web3 AI Agent的叙事演变却显得有些迷茫。面对这一现状,应该如何破局?以下是针对后续AI叙事潜在发展方向的梳理与分析:

1)AI Agent通过MEME化发币已不再是吸引关注的优势,甚至可能成为“谈币色变”的导火索。如果项目缺乏产品市场契合(PMF)支撑,仅依赖一套空转的Tokenomics机制,极容易被贴上纯MEME炒作的标签,与AI技术本身关联甚微。

2)原本预期的落地路径——AI Agent > AI Framework > AI Platform > AI DePIN——可能会因市场泡沫破裂而发生调整。届时,AI Agent将更多扮演大模型微调、数据算法等技术支持下的“承载体”角色。若没有核心技术支撑,单凭一个AI Agent很难再获得市场青睐。

3)部分专注于AI数据、算力、算法等服务平台的项目,有望超越AI Agent成为行业关注的新焦点。即使有新的AI Agent推出,由这些平台型项目打造的Agent也更具市场说服力。毕竟,能够运作起一个AI平台的团队,其技术积累和资源实力远胜于仅基于框架低成本部署的开发者。

4)Web3 AI Agent不应再与Web2团队正面竞争,而应寻找Web3领域的差异化路径深耕细作。Web2 Agent的核心在于实用价值(Utility),因此低成本部署开发逻辑适用;而Web3 AI Agent则更注重Tokenomics设计。过度强调低成本部署只会催生更多资产泡沫。毫无疑问,Web3 AI Agent应结合区块链分布式共识架构进行创新开拓。

5)AI Agent的最大优势在于“应用前置”,即“胖协议、瘦应用”的逻辑。然而,协议如何实现“胖”?关键在于调动闲置算力资源,利用分布式架构降低算法应用成本,激活金融、医疗、教育等垂直细分场景。而应用如何做到“瘦”?让AI Agent自主管理资产、执行意图交易、实现多模态交互等功能并非一蹴而就,需逐步拆解需求,稳步推进。否则,仅一个DeFi场景的成熟也可能需要耗费一两年时间。

6)Web2领域的MCP协议和Manus自动化多模态技术,为Web3领域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启发。可以直接基于MCP+Manus延伸开发适合Web3的应用场景,或通过分布式协作框架构建增强型业务场景。无需一开始就追求颠覆一切,能够在现有产品协议基础上适当优化,充分发挥Web3的独特优势即可。无论是Web2还是Web3,都处于此次AI大模型(LLMs)的技术革新进程中,意识形态并不重要,真正推动AI技术发展才是关键。

币币情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交易平台最新公告查看更多>
成交额排行榜
  • 交易所
  • 币种
排名 交易所 成交额
1 币安网币安网 ¥4,536.07亿
2 欧易OKX欧易OKX ¥1,631.18亿
3 HTXHTX ¥295.33亿
4 CoinbaseCoinbase ¥139.19亿
5 芝麻开门芝麻开门 ¥1,250.01亿
6 BitgetBitget ¥1,401.23亿
7 BybitBybit ¥1,368.19亿
8 双子星(Gemini)双子星(Gemini) ¥13.05亿
9 UpbitUpbit ¥103.49亿
10 Crypto.comCrypto.com ¥154.7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