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ensus Hong Kong小作文:一次最缺乏「共识」的行业盛会
作者:Haotian(X:@tme l0 211 )
以下是关于此次香港 Consensus 大会的观察与思考:
1)和以往参会类似,许多人忙于在主会场周边的各种 side event 中穿梭,加上对香港地图不熟悉,跑会、约饭局等活动让身体疲惫不堪。然而,比肉体更累的是精神层面,市场持续低迷,未来仍不明朗。
2)即便大环境不佳,各类活动依然人满为患,情绪面上丝毫看不出低落。Solana 生态成为人气王,相关活动场场爆满,甚至惊动了警方。相比之下,以太坊、BTC Layer 2 等生态的活动显得冷清许多。只能说,乱世之中各领风骚,曾经它们也辉煌过。
3)虽然名为 Consensus 共识大会,但接触越多的人就越能感受到,这或许是一次最缺乏「共识」的共识大会。整个行业的「共识」正在被撕裂:技术叙事的 PVE 共识在 MEME 叙事的 PVP 共识面前黯然失色;钻石手 Holder 的信念在年轻交易者的投机共识下难以启齿;老一辈的技术建设者共识在一些营销驱动的热点项目面前显得格格不入。表面上是共识分化,实则是行业「统一」价值观的崩塌。Consensus(共识)之后,Polarization(分化)可能成为常态。
4)不少币圈老人感叹「市场大环境变了」。其实市场从未出错,只是老韭菜的经验主义不再奏效。过去两个周期的牛熊逻辑已被打破,四年周期失效,市场围绕热点叙事定义牛市。来如风,去无踪,当你还在坚信牛市刚刚开始时,它已经结束了。
5)不必抱怨市场赚钱变得困难,实际上只是赚钱的受众群体和模式发生了变化。如今市场资产繁多,注意力(Mindshare)决定了流动性财富的流向。年轻的 00 后交易者敢冲敢拼,赚了就跑,精力充沛且果断,成为这一轮 PVP 叙事下的幸运儿。相比之下,老韭菜坚持钻石手 PVE 的思维毫无胜算。然而,每一次 PVP 财富盛宴最终都会伴随大量流动性的抽离,这样的鱿鱼游戏还能持续多久,无人知晓。
6)我能感受到一群秉持技术叙事理想主义的 Builder 的失落,这种失意与以往不同。一位老 OG 表示,技术路线图一步步落地,TGE 按要求完成,社区维护到位,叙事结合热点持续更新,但币价却始终低迷。那些心怀理想主义做事的人,如果长期得不到市场的回馈,是否意味着创新力量的枯竭?如果币圈失去了理想主义和极客精神,Crypto 行业又该如何对抗外界对其赌场化的污名化?难道连伪装都不需要了吗?
7)AI Agent 领域的投资人大多损失惨重,但大部分人依然对 AI + Crypto 的未来深信不疑。我一直强调,撇开短期 AI Agent 落地的应用价值,其对过去 Layer 2、ZK、模块化、链抽象等老叙事的盘整激活作用才是关键。它能让旧叙事焕发新生,为未落地的基础设施提供前置应用的可能性。总之,当前 AI Agent 泡沫破裂带来的牺牲,与其未来对行业大换血的重构价值相比,微不足道。
8)二级市场的运行逻辑已彻底改变。BTC 在 ETF 场外资金的支撑下一枝独秀,而场内 ETH、SOL 和 BSC 则在生态位上斗得不可开交。然而,无论怎么竞争,市场一致认为全面普涨的山寨季已不复存在。选择什么样的火车头,决定了能收获怎样的成果。一旦选错方向,结果将十分难堪,比如站队 Layer 2 的投资者。
9)链上世界成为许多人留在币圈的希望,但与 CEX 二级市场赚钱难相比,链上的纯速通 PVP 环境对大多数参与者而言同样充满挑战。混沌乱纪元之后,链上世界必须从资产发行、社区凝聚力、CEX 衔接、技术应用落地等全链条实现重塑。显然,一个没有资产发行门槛限制、缺乏持续技术创新赋能的链上故事,无法真正意义上改变 Crypto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