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收集为数据中心提供冷却用水新方案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中心对计算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对稳定供水的巨大需求,以确保系统的有效冷却。据报道,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数据中心用水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甚至足以满足一个小国的需要。
微软最近达成协议重新开放三里岛核电站来支持其数据中心运营,显示出在高电力需求下寻求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的重要性。同时,预计到203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显著增长,从目前不足100亿台跃升至近300亿台。尽管如此,在追求更高效能的同时,水资源管理却常常被忽视了。
加州大学的研究表明,处理约6-50次ChatGPT请求可能消耗高达500毫升水。而像谷歌这样的公司,在加大人工智能开发力度后耗水量增加了20%;相比之下,微软则报告说其用水量上升了34%,预测未来三年内该数字将达到相当于一个欧洲小国家总用水量的程度。
许多数据中心位于干旱地区,如谷歌设于俄勒冈州Dalles的数据中心,在干旱条件下占用了当地三分之一以上的供水资源。面对这种挑战,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包括海水淡化、海底建设等在内的创新方法来缓解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安装集水系统利用自然降水成为了一个可行且环保的选择。例如,一栋拥有5万平方英尺屋顶面积的大楼仅靠一次降雨即可收集足够填充一个标准家庭游泳池(约3.1万加仑)的水量。虽然初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但考虑到长期节省下来的费用以及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影响所带来的优势,这仍然是值得考虑的做法。
实际上,几家主要的技术公司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谷歌在其南卡罗莱纳州设施中采用了雨水滞留池技术;微软也正在瑞典实施类似项目;亚马逊亦表达了对于此类策略的兴趣,并计划将其纳入整体水资源战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