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之外的真相:美国如何没收陈志的比特币?

2 小时前 14 技术

作者:Daii 来源:mirror

刚刚, 比特币再一次跌破了 10 万美元大关。那根长阴线,把社媒上的音量拧到最大:

有人说「算法被破,所以资金出逃」,也有人把「在美托管」直接翻译成「美国算出了私钥」。可价格会讲情绪,却不等于讲事实。

这不是一篇劝多或劝空的文章——在波动最刺眼的时候,最该做的反而是把文书摊开、把时间线摆正:

美国到底没收了什么、怎么没收的、与「算法被攻破」有没有半点关系?

接下来,我们按确定的节点把事讲清楚:先捋清「谣言的引爆顺序」,再区分「算法 vs 访问」,最后用已公开的案例与程序,回答一个朴素的问题——

陈志的那批币,为何会从个人自保管,变成在美国司法监管下的托管。

先上时间线:

10 月 10 日(周五) 美国总统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 100% 关税 的新措施后,杠杆链路开始松动;当晚—次日形成连锁强平。10–11 日 36 小时内约 190 亿美元杠杆仓位被抹去,比特币一度跌至 $104,7xx 区间;以太坊与中小盘币跌幅更甚,市场进入「黑色周末」叙事。(Reuters)

10 月 11 日(周六) 交易所与永续合约平台的清算纪录被刷新:单日「历史最大规模强平」的标题占据资讯流与社媒热榜,舆情聚焦「谁引爆了这一轮流动性踩踏」。(coinglass)

价格之外的真相:美国如何没收陈志的比特币?

10 月 14 日(周二) 美国司法部(DOJ)解封起诉:指控太子集团董事长陈志(Chen Zhi)涉电信欺诈共谋与洗钱共谋,并对约 127,271 枚比特币提起史上最大规模民事没收诉讼——起诉书明示这些比特币此前保存在「非托管钱包(unhosted wallets)」,其私钥由陈志本人掌握,现已「在美国政府托管之下」。同日,美国财政部 OFAC 与英国政府同步发布大范围制裁。(justice.gov)

就在 10 月 14 日之后的 48 小时里,几类内容把「在美托管(custody)」偷换成「被美国破解」:

  • 新闻聚合与自媒体转述,将「非托管钱包被司法没收」简化为「政府算出私钥」。(例:英媒快讯与二次转载反复强调「127,271 BTC 已被美国掌握」,读者二次传播时常省略「司法没收 / 托管」的法律语境。)(theguardian.com)

价格之外的真相:美国如何没收陈志的比特币?

  • 交易平台社区、论坛帖:以「美国政府钱包新增 12.7 万枚」为标题吸引点击,评论区出现「算法被破」的高赞猜测,进一步放大误读。(Reddit)

  • 都市媒体与门户在标题中突出「史上最大」「已在美国托管」,但读者往往将「获取访问权 / 控制权」理解成「技术上攻破比特币」。(cbsnews.com)

10 月 15–21 日 与加密市场的「去杠杆」相反,黄金再创历史新高:继 13 日上破 $4,100 后,15 日上破 $4,200,到 20–21 日一度触及 $4,381/ 盎司 的阶段高点,叙事迅速切换为「黄金更安全」。(Reuters)

10 月 31 日(周五) 比特币录得 2018 年以来首个「10 月」月度下跌。

于是很多人顺手得出结论:「算法被攻破,所以币价跌、资金转金」。这套谣言之所以「看上去成立」,是因为价格—新闻—恐惧被拼成了一个伪因果链。

现在你应该很清楚了,这属于典型的事后归因谬误与叙事拼接:比特币的下跌主因是去杠杆与流动性抽离;DOJ 文件说的是访问 / 控制权转移,不是算法被破;黄金走强更多是宏观避险与利率预期的结果。

但是,还有一件事,你还不一定清楚,那就是陈志的比特币到底是如何被美国掌控的?

1|美国到底「攻破」了什么?

如果把起诉书原文摊开看,答案几乎呼之欲出:

美国没有「攻破算法」,而是取得了对这些币的「访问与控制」。

价格之外的真相:美国如何没收陈志的比特币?

司法部在 2025 年 10 月 14 日的新闻稿中,称对约 127,271 枚比特币提起史上最大规模的民事没收,并明确这些资产「目前在美国的托管之下(in U.S. custody)」——措辞指向的是保管与控制权,而非「算出私钥」。同一材料还写到,这批比特币此前存放在非托管钱包(unhosted wallets)、私钥由陈志本人掌握,这进一步表明访问权从个人转移到了执法机关,而不是算法被攻破。

同日配套行动也印证了「司法与制裁路径」的叙事:财政部宣布对太子集团跨国犯罪组织实施史上规模空前的联合制裁,点名陈志并冻结广泛关联实体与通道;英国政府同步发布执法通告与资产冻结信息。这是典型的「案件路径」——起诉 + 没收 + 制裁,与「技术破译」完全是两种逻辑与部门分工。(home.treasury.gov)

更细的事实还在正式文书里:东纽约联邦检察官办公室公布的起诉书与没收诉状,详细叙述了「如何定位、如何主张没收」的法律与取证链条,却从未声称通过数学手段『反推』出 256 位私钥。换句话说,被迁移的是钥匙的「使用权」,不是比特币的「数学」;「托管在美国」意味着司法控制下的保管与执行,而不是「算法失守」。(justice.gov)

通过数学手段反推比特币私钥,虽然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在量子计算机问世前,这根本是一个无法完成的地球任务。

2|为什么「攻破」比特币几乎不可能?

先把比特币「大门」的材质说清楚。

比特币用的是椭圆曲线数字签名,曲线为 secp256k1;一把私钥就是 256 位的随机数,签名安全性等价于解一道椭圆曲线离散对数。这不是你拉满显卡就能「撞开」的工程活,而是当下没有已知高效算法能在可行时间里完成的数学难题。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把 256 位椭圆曲线评估为约 128 位安全强度的等级,这一等级被视为长期可接受的强度基线;而比特币开发者文档也明确:私钥是 256 位随机数据,基于 secp256k1 生成公钥与签名。(nvlpubs.nist.gov)

价格之外的真相:美国如何没收陈志的比特币?

很多「算法已破」的谣言,喜欢搬出「量子」当锤子。确实,Shor 算法在理论上能打穿离散对数,但前提是可容错的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现实里,学术界 2025 年能做的,是在 133 量子比特硬件上,演示性地「破解」5 位量级的椭圆曲线小玩具——这更像显微镜下的模型实验,离 256 位生产级强度有天文级差距。正因为产业与监管都明白这个时间尺度,NIST 已在 2024 年发布首批 ** 后量子密码(PQC)标准(FIPS 203/204/205),为未来迁移铺路,但这并不等于「今天的 ECDSA 已经沦陷」。** 把前瞻准备误读为「当下破译」,正是谣言的常见偷换。(arxiv.org)

换句话说,ECDSA 至今还没有都没有被现实世界的算力「击穿」;真正频繁失守的,仍是人的访问与操作——而不是算法本身。(bitcoinops.org)

那么,美国又是如何拿到原本属于陈志控制的私钥的呢?

3|美国到底怎么「拿到私钥」的?

路径通常只有两类:人或物——要么有人交、要么有物在。

过往的大案告诉我们,那把「钥匙」往往不是从数学里掏出来的,而是从人和设备里找出来的。

价格之外的真相:美国如何没收陈志的比特币?

2013 年 10 月 1 日,FBI 在旧金山公立图书馆逮捕 Ross Ulbricht。他被指控经营大型暗网毒品与犯罪市场 Silk Road。侦查人员先在现场制造骚动,随即控制他的人与电脑,持搜查令对笔记本电脑进行取证,获得后台与钱包的访问权。

2015–2016 年,FBI 在「Playpen」行动中接管了涉儿虐图像的暗网站点服务器,并向法院申请网络调查技术(NIT)搜查令,对「登录该站点的匿名计算机」实施 ** 有限、定向的远程取证。** 把经法院许可的探针下发到目标计算机,截取解锁口令或内存中的敏感片段。

此举引发了横跨多个巡回区的第四修正案与联邦刑诉规则 41 的大讨论:哪些情况下法官可以签发「远程搜索令」?NIT 的使用边界何在?2016 年起,规则 41(b)(6) 增补了特定情形下的远程搜索权限,给了这类办案更清晰的程序框架。(congress.gov)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安全教程都强调:私钥和助记词都要离线保存的原因。

价格之外的真相:美国如何没收陈志的比特币?

时间快进到 2021 年 11 月。执法人员在对 James Zhong 家的搜查中,从地下保险箱与浴室壁橱的爆米花铁罐里起获硬件与记录,依法扣押 50,676 枚比特币。这是他早年对 Silk Road 的「取款漏洞」实施电信欺诈的犯罪所得。(justice.gov)

把这些案例的线索串起来,你会发现,所谓「美国攻破比特币」,真正被攻破的一直是「访问」——设备、口令、云备份、同伙与当事人的心理防线;而不是那道由 secp256k1 与 2^256 支撑起来的「算法」。

对陈志案而言,公开文件只告诉我们「现在钥匙在美国手里」,并没有披露拿到钥匙的具体细节。那么,我们大胆假设一下,如果真是美国攻破了比特币的算法,会怎么样呢?

4|反证:如果算法真被攻破,会发生什么?

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某机构真的「击穿了」 ECDSA/secp256k1。那意味着他们握有全人类金融系统的「核按钮」。在这种情况下,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高调地去没收陈志的 12.7 万枚 BTC 并发新闻稿——那等于主动向全球宣告:「这玩意儿我们能开锁。」

价格之外的真相:美国如何没收陈志的比特币?

如果真有一把「数学核弹」把 secp256k1 的签名体系打穿,区块链不会只给你一个新闻标题,它会在链上、链下同时「尖叫」。

首先会动的是最脆弱的一批币:早期 P2PK 地址里的「萨托西时代」比特币,以及复用过公钥的老式 P2PKH 地址。Chaincode Labs 的测算范围更具体:约 60 万至 110 万枚「萨托西时代」比特币仍停留在公钥完全暴露的 P2PK 里,一旦公钥→私钥可被反推,优先遭殃的就是它们。这样的挤兑式迁移与大额盗转,不可能悄无声息,区块浏览器会像地震仪一样跳闸,社媒与区块链情报号也会在几分钟内炸锅。(Deloitte)

第二个肉眼可见的信号,是「祖师爷的钱包动了」。关于 中本聪约 110 万枚早期矿工币「自 2009–2010 年起从未动过」的行业共识,几乎写进了比特币的集体记忆。任何一次「史前 UTXO 大规模出动」,都会被全网盯盘者秒级捕捉、媒体推送为「黑天鹅」。如果 ECDSA 真被击穿,你会看到这批最老的币最先被「试刀」。但现实是:这些币至今静如磐石,每一次「误报」都会被很快澄清,这恰恰是「算法未破」的反向证据链。(The Digital Asset Infrastructure Company)

第三个连锁反应会溢出币圈:网络世界的大半「签名」都会同时失灵。一旦「数学根基」坍塌,不只是钱包在失火,银行网站、浏览器小绿锁、企业证书都会面临大面积更换。届时你不会只读到「某个案子被没收」,而是看到 证书机构与监管发布的全网级应急迁移公告。现实世界并没有出现这类「同时坍塌」的征兆。(nvlpubs.nist.gov)

把这些「应然的世界」与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对照看,逻辑就落地了:

如果 ECDSA 真被击穿,你首先会在链上与互联网基础设施里看到剧烈、同步、不可遮掩的震波;而不是某一宗个案的「托管措辞」被误读成「攻破算法」。

这,才是判断谣言与事实的「指纹级」方法。

结语

刚刚的那根长阴线,把「恐惧」推到了每个人的屏幕中央。价格的确在说话,但它只会说情绪的语言:杠杆挤兑、流动性抽离、避险切换——这些都会拉低曲线,却不能证明算法被攻破。把「访问权在程序下转移」当成「数学被算穿」,只是恐慌给自己找的理由。

请把眼前两件事分开:价格在反映仓位,而司法文件在陈述事实。

市场会继续波动,这是它的常态;但常识不该随波动一起下坠。

币币情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交易平台最新公告查看更多>
成交额排行榜
  • 交易所
  • 币种
排名 交易所 成交额
1 币安网币安网 ¥1.29万亿
2 欧易OKX欧易OKX ¥4,564.23亿
3 HTXHTX ¥772.65亿
4 CoinbaseCoinbase ¥350.77亿
5 大门大门 ¥3,201.79亿
6 BitgetBitget ¥1,888.91亿
7 BybitBybit ¥3,621.78亿
8 K网(Kraken)K网(Kraken) ¥151.28亿
9 双子星(Gemini)双子星(Gemini) ¥26.26亿
10 UpbitUpbit ¥219.56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