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上市公司加速布局RWA代币化:资产上链的转型与挑战
原文作者:J.A.E, PANews
自2025年以来,香港资本市场掀起了一场“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的热潮。在加密行业与传统金融合规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众多持有金融牌照、实体资产或现有业务基础的港股上市公司,正将RWA代币化嵌入其核心战略,试图从“链下”迁徙至“链上”,开启一场价值重塑之旅。
这些公司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资产运营模式,而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唤醒沉睡资产,赋予其新的流动性和市场价值。无论是手握核心物业的地产商,还是深耕金融领域的传统机构,甚至跨界科技与医疗的企业,均跃入这一新资金池,试图讲出属于自己的新金融故事。
目前,上市公司参与RWA生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产品发行方,以自身资产为锚发行相关产品;另一类是业务服务方,提供技术、金融、咨询等RWA业务支持。PANews盘点了近期活跃的RWA概念上市公司,揭示他们在这一新兴领域中的战略布局。
RWA产品发行方:从“沉睡资产”到“流动代币”
产品发行方通过代币化实践激活存量资产,提升其流动性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酷派集团:物管巨头的RWA实验
作为一家主营智能手机业务的公司,酷派集团近年来业绩承压,但其持有的物业资产却颇具价值。截至2024年底,酷派集团投资性房地产价值高达31.51亿港元,然而其市值长期低于净资产账面价值,反映出资产价值未能充分释放。为此,酷派集团成立了由董事会主席兼CEO陈家俊领导的“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事业部”,计划将其位于深圳南山的酷派大厦与东莞松山湖的酷派科技生态园权益进行代币化。
酷派集团的尝试是港股市场中典型的“资产盘活”案例,表明RWA被用作一种重塑估值、激活沉睡资产的对策。
中国新城市:商业地产代币化的先锋
中国新城市是一家专注于商业地产开发、租赁及酒店管理的公司,其投资性房地产价值高达43.37亿人民币(截至2024年底)。为了释放资产价值,该公司采取了两步走策略:一是联合发起“香港RWA全球产业联盟”,推动资产代币化及跨境合作;二是与香港持牌交易平台EXIO签订协议,为其提供端到端的商业地产代币化服务。
德林控股:传统金融的链上迁徙
德林控股是一家持有香港证监会多类牌照的金融公司,其通过认购RWA金融科技公司Asseto的股权,将资产管理、证券交易等传统业务“上链”。德林控股不仅计划代币化旗下物业资产,还拟以“实物分派”形式赠与利益相关者,探索股东身份与数字权益绑定的新模式。
国富量子:跨界转型的资产证券化捕手
国富量子主营金融服务,并积极布局量子科技产业。其通过认购RWA技术服务商Rtree的股份,将高价值艺术品、贸易应收账款等资产代币化,旨在抢占链上资产证券化的早期入口。
RWA业务服务方:生态中的“赋能者”
业务服务方通常横跨不同行业,利用自身在金融科技、产业资源或合规牌照方面的优势,为RWA生态提供技术支持。
华检医疗:垂直领域的RWA生态构筑者
华检医疗致力于打造“IVDNewCo Exchange”生态,将医疗创新药高科技资产与知识产权作为核心资产,并配套发行稳定币“IVDDollar”。其通过与华大基因、HashKey Group等头部企业合作,探索医疗资产代币化的可能性。
云锋金融:建设机构级新金融基础设施
云锋金融专注于构建“机构级现实世界资产”应用场景的公链Pharos,并与蚂蚁数科合作,探索ESG零碳资产等前沿领域的RWA代币化。
捷利交易宝:RWA基础设施的铺路人
捷利交易宝通过成立合资公司与战略合作,切入RWA评级、承销与分销环节,构建完整的资产代币化链条。
为何港股上市公司涌入RWA?
港股上市公司入局RWA的动机多样且交织:
资产盘活:破局估值与流动性困境
大量港股上市公司的市值长期低于净资产账面价值,RWA代币化可为其建立实时定价机制,增强资产流动性,助力市值重估。
战略转型:编织第二增长曲线
当传统业务增长停滞时,RWA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快速转型的机会,帮助其摆脱原产业下行的消极形象。
数字时代的借壳上市新叙事
部分市值较低的小型上市公司通过拥抱RWA,重塑身份,吸引新资本与股东。
尽管RWA为港股注入了新活力,但从“意向”到“落地”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大多数公告均为“意向性”表述,说明RWA业务的落地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