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2030年能否再现互联网泡沫时期的辉煌?

当前股市的高估值让人们不禁思考:我们究竟处于1996年还是1999年?历史上,大多数巨额收益往往在这段时间内积累。那么,到2030年,股市是否能再次实现像互联网泡沫时期一样的翻倍增长?
回顾历史,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1996年12月5日提出了“非理性繁荣”的警告。当时许多人认为这是市场见顶的信号,但随后标普500指数却继续飙升,直到2000年中期才达到顶峰。在此期间,该指数实现了超过一倍的增长。
如今,多个指标显示市场估值已接近历史高位。华尔街常用的预期市盈率——即投资者为未来12个月的1美元盈利所支付的价格——目前已达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的最高水平(排除疫情期间短暂波动)。同时,席勒市盈率这一长期指标也徘徊在类似高位。
除了数据分析,坊间传闻也在加剧市场的狂热情绪,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一些工程师年薪高达1亿美元,甚至有传言称招聘奖金接近10亿美元,这些数字令人瞠目结舌。
上周甲骨文公司的股价暴涨事件进一步凸显了这种现象。这家科技巨头在宣布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订单量翻番后,股价单日上涨超过30%。据报道,OpenAI承诺在未来五年向甲骨文支付3000亿美元。如果属实,这一金额几乎占据了甲骨文目前所有长期积压订单。
然而,市场对数据中心建设的投资热潮更多基于承诺而非实际收益。正如阿联酋宣称的一项1.4万亿美元“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计划所示,这类投资更像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纸牌屋。
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曾表示:“当你经历这样的技术曲线时,投资不足的风险远远大于投资过度的风险。”这种心态推动了大量资本流入人工智能领域,而其中部分可能最终需要缩减规模。
不过,当前的市场不仅仅受人工智能驱动。“美国例外论”和新一代投资者的“逢低买入”策略同样助长了乐观情绪。正如霍华德·马克斯指出,自2009年以来,市场尚未经历持续调整,许多年轻投资者从未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熊市。
因此,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泡沫,而在于我们正处在这个周期的哪个阶段。如果以1995年至2000年的经验为参考,那么即使在泡沫破裂前的几年,股市仍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关键在于,2030年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