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取代现金还是重塑金融?
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CEP)和稳定币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互补而非对抗,尤其是在提升金融包容性和支付效率方面。然而,在用户采用和支付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竞争。中国人民银行(PBOC)强调,DCEP旨在取代实物现金(M0),同时保持匿名性和可携带性。然而,赵庆明和别永珠等专家强调,由于可及性和使用方面的差距,数字人民币短期内不太可能完全取代纸币。别永珠预测,纸币将继续存在,尽管它只是一种可收藏或低频交易的媒介。
DCEP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私人支付平台的区别在于,它利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及其法定货币地位。穆长春表示,DCEP通过点对点交互实现线下交易,无需网络连接或银行账户关联。这一特性增强了安全性,并拓展了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场景,尤其是在农村和服务欠缺的地区。董希淼等专家认为,DCEP的监管监督和央行支持使其比缺乏同等法律权威的私人支付系统具有显著优势。
DCEP的广泛影响远不止于支付。易纲表示,DCEP通过提高零售交易的效率、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来支持中国的数字经济。赵庆明补充道,向数字货币的转型将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并重塑经济行为。别永柱认为,DCEP可以实现更精准的货币政策实施,因为数字货币流动可以被实时监控和分析。这将有助于制定更明智的财政和货币战略,尤其是在管理通胀和刺激增长方面。
稳定币的竞争格局依然微妙。稳定币提供跨境实用性并与现有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整合,而DCEP的中心化设计确保了监管控制和国内主导地位。中国政府并未排除DCEP与稳定币共存的可能性,但对用户采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表明,DCEP将优先考虑国内支付网关。这可能会限制私营稳定币的市场份额,尤其是那些缺乏地方监管机构批准的稳定币。
尽管存在这些优势,挑战依然存在。用户对数字支付的熟悉程度各不相同,并非所有人群都具备采用DCEP的条件。此外,从纸质支付到数字支付的转变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包括移动接入和数字素养。然而,长期趋势似乎清晰可见:数字货币正在重塑金融格局,而DCEP在中国的这一转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