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香港Web3发展新纪元:行业先锋的深度观察
上一次静心撰写关于Web3的长文,还要追溯到两年前的《不容错过!香港Web3大会8个值得分享的见解》。
迟迟未动笔的原因,一方面是过去一两年鲜有足以专门记录的内容;另一方面,随着AI大规模普及,写作门槛骤降,中文互联网充斥着大量带有AI痕迹的文章,读来乏味刺眼,更让我提不起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两年我忙于陪伴三宝的出生与成长,并投入撰写《AI起名指南》一书,“不务正业”却也乐在其中。
然而两个月前,在Nano Labs总部与孔剑平的一席话,瞬间将我拉回Web3的核心圈层。孔剑平是Web3领域的资深人士,也是我两年前文章中的“香港Web3三个火枪手”之一,更是多年好友。我们见面后开门见山,老孔邀请我加入他的团队大展宏图,并在白板上画出近中远期规划。我提出反馈和想法,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厘清彼此的需求与条件。不到一小时,我们就愉快达成一致。随后与一群传统投资圈的人共进晚餐,期间安排人事部和董秘准备聘任合同与对外公告。饭局间便完成了签约与公告确认。这种效率与节奏,让同桌感叹:“币圈的速度,果然是‘天上一日,人间一年’。”
于是,我最近频繁出现在香港Web3的各类场合,遇到许多以前的老朋友,他们大多从事交易所、量化投资、VC、资管、OTC业务、项目方、公链团队、媒体、社区、律师、托管和会计等领域的工作。同时也结识了许多圈外感兴趣或刚刚入圈的新朋友,他们主要来自中资外资及香港本土银行、券商、私募基金和风投机构。无论新老朋友,他们的主要居住地多在香港,其次是大湾区,其余依次来自北京、上海、新加坡、纽约、迪拜、欧洲等地。
新老朋友们常问我对当前香港Web3的看法,尤其是老粉丝们一直催促我续写两年前的文章。在此,我将这些问题一并回答。
现在的香港有什么不一样?
两年前,圈内人来香港还只是探路性质,许多人对香港能否成为Web3亚洲中心抱有怀疑态度。然而,两年过去了,事实胜于雄辩,香港的Web3之火不仅没有熄灭,反而愈燃愈旺,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Web3亚洲中心。
是什么原因成就了香港如今Web3的亚洲中心地位?
1. 市场的火热
牛市改变信仰,更何况是两年4倍涨幅的大牛市。任何Web3的叙事,小到一个项目的成败,一个人的成长,大到一个城市是否成为行业中心,都离不开市场背景的支持。
彼时2023年4月,比特币价格为3万美元一枚,正处于熊市低谷。然而,随着比特币现货ETF批准前景明朗,比特币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两年大牛市,从3万美元一路飙升至如今的11-12万美元高点。整体加密货币总市值也从1.2万亿美元跃升至4.1万亿美元,增幅超过三倍。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特币两年4倍的涨幅傲视任何大类资产回报,同时与A股和港股近两年的波折惨淡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的市场大牛市,不仅让Web3圈内人的信仰更加坚定,也打消了圈外人对加密货币行业的根深蒂固的怀疑,更为香港确立成为亚洲Web3中心提供了绝佳的市场环境。
2. 行业叙事热点轮动
这两年,大陆和香港各行各业除人工智能外,其他领域普遍内卷且艰难,尤其是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备受重创。然而Web3行业却是欣欣向荣,热点频出。2年前,元宇宙、DeFi和NFT成为行业焦点赛道,如今它们已成为昔日黄花,取而代之的是稳定币、RWA、币股联动或数字资产财库DAT(这正是我目前从事的赛道)等新兴领域。这些耀眼的新兴赛道,已冲破Web3圈层,成为跨界瞩目的明星,体现了加密金融融入传统金融的趋势。
香港在这些热点中一个都没落下,尤其是在稳定币和RWA这两个最引人注目的赛道上,成为全球焦点。很多人对香港的稳定币和RWA感兴趣,但这两个话题内容庞大且复杂,无法在一两篇文章中讲透彻,有机会可以约面聊。如果非要评论,可以概括为两句话:香港的稳定币探索更多具有战略意义而非现实落地价值,这是大玩家的博弈,与普通人关联有限;RWA目前虽然一片火热,但尚未探索出成熟路径以形成自我繁荣的生态。若想深入了解稳定币和RWA,推荐阅读我火币前同事郭大治参与出版的《稳定币:重塑全球金融新秩序》新书。另外,我正在撰写的《数字资产:从区块链到稳定币》预计年底完稿,敬请期待。
3. 监管开放且稳健的积极作为
底层公链技术被公认为Web3的基础设施,而我认为监管同样属于Web3的重要基础设施。中国和美国因监管态度不同而导致两国Web3发展截然相反的历史,足以说明这一点。自两年前香港积极拥抱Web3行业以来,港府从上到下落地了不少监管政策与法案,特别是在2023年VASP加密货币交易所牌照的实施和今年稳定币法案的推进。尽管2023年JPEX交易所欺诈事件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丝毫没有动摇港府推动Web3发展的决心。
相比之下,新加坡作为香港成为亚洲Web3金融中心的最大竞争者,对Web3的支持却急速冷却,特别是在洗钱大案发生后,监管愈发严苛。而另一个极端,全球Web3中心美国在特朗普第二次上台后,对行业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将Web3的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此外,迪拜作为地区Web3中心,因监管过于宽松,使得当地Web3生态鱼龙混杂。
从整体来看,香港监管的特点是稳中有序,平衡开放与稳健。这其中的尺度拿捏非常不易,但从实际成果来看,香港监管整体表现不错。
4. 大佬的认可,才是最高标准
老蔡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购置地产打造CAI大厦等方式,构建了一个集资本、场地、孵化服务于一体的Web3和AI创投生态。三位大佬在香港Web3的耕耘不负众望,硕果累累。
现在大家都看好香港的Web3,这并不稀奇。但在5年前,香港因疫情、经济转型、社会事件、东西方冲突等因素而不被看好的背景下,力排众议坚定推动香港Web3发展的人,才算真正的远见卓识,才配得上行业领袖的尊称。饮水思源,作为香港Web3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我对他们的贡献始终怀有敬意与感激。
除了一直扎根香港的行业领袖,其他大佬也纷纷看好香港Web3,如赵长鹏、孙宇晨、沈波、杨林科、杜均、宝二爷、邓迪、帅初、韩锋、兰博等近期频繁来港。
其中两位需要特别提及。在我们的中间运作与沟通下,赵长鹏于8月27日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重点围绕香港在Web3生态系统中的战略机遇,肯定了香港在Web3的发展,并建议香港利用离岸金融优势,在加密金融领域“更大胆、更快”,以平衡合规与创新。他的一番话前所未有的鼓舞了行业士气。
另一位是前老板李林,他近年常驻香港。他的家办Avenir扎根香港多年,近期又将新火科技收回。老李一如既往低调,但他在香港的意义非凡。要知道,火币培养了币圈大半人才,被誉为“币圈黄埔军校”。在老李的号召下,我认识的火币系老同事和朋友大半以上现都在香港Web3领域。
评判香港是否已成为亚洲Web3中心,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能吸引行业领袖人物扎根。有了这些大佬,就会带来人脉、资金和项目,最终带动整个行业的活力。毋庸置疑,香港是Web3行业领袖的首选之地。
5. 我的个人感受
再宏大的叙事也需要落到细微的个人感受。我在华尔街工作和生活11年,在北京金融科技和币圈6年,在台北陪小孩3年,在厦门读全职金融博士5年。这20年来,以平均5年换一本的高频率跑遍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有资格评价香港在全球的地位的。
对于我们这些业界老人来说,工作和事业已不再是全部,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的占比越来越高。我们需要一个地方,它能提供必须的安全与自由,能有规范的法治,能与监管机构有效沟通,能让资金和信息自由流动,能提供便利的交通、卫生文明的生活环境,能离大陆近,让我在工作不忙时2-3小时高铁就能多陪陪父母和小孩,能容易约上圈内好友,能碰上全世界各地有趣的人和事,能不用长途跋涉,打个出租车就能参加各种国际顶尖业内活动,还能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唯有香港。
所以,不必再问香港是否已是Web3的亚洲中心,这已是无需置疑的事实。真正该问的是:在这场激情澎湃的香港Web3浪潮中,你将以何种姿态,与这座小岛的蓬勃生命力同频共舞?
正如赵长鹏受我们邀请上周在港大演讲结束时所言:“四年前我以为再也回不到华语圈,今天在香港,我知道故事才刚刚开始。”全球币圈一哥的话,值得细细品味。
愿香港Web3的故事里,也有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