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与DeFi融合:开启金融3.0新时代
自2008年华尔街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传统金融体系的弊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和争议。无论是资本分配效率、可组合性,还是透明度和准入门槛,传统金融系统显然已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的需求。在互联网与区块链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金融业显得步履蹒跚,宛如一列停留在蒸汽机时代的老旧火车。
归根结底,以银行、证券及衍生品市场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体系,因底层技术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而难以革新。以SWIFT国际支付系统为例,资金转移需经过多家中介机构,许多跨境转账往往需要1-5天甚至更长时间。尽管2017年的改进措施让半数转账缩短至30分钟,但高昂手续费和对中介的依赖依然未解。
相比之下,以太坊、Tron和Solana等公链凭借去中心化分布式网络的优势,开创了一套快速验证并同步数据的协议,实现了秒级到账,彻底颠覆了传统跨国转账繁琐低效的资产验证与结算方式。
效率低下并非SWIFT唯一的缺陷。欧盟和美国多次将SWIFT用作“金融核武器”,通过制裁剥夺敌国的国际交易能力。例如,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俄罗斯被排除在SWIFT之外,导致其贸易活动和资本流动受到严重限制。为此,俄罗斯甚至改变了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将比特币合法化以应对制裁。
SWIFT仅是传统金融系统的冰山一角。传统金融交易普遍存在流程臃肿、资本利用效率低下、准入门槛高等问题。大多数金融交易依赖清算机构,遵循T+1或T+2结算周期,资金锁定时间长达24~48小时,阻碍了流动性。此外,传统市场的准入机制具有高度排他性,许多金融产品仅限高净值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参与。
ISDA(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协议便是典型案例。该协议覆盖规模超500万亿美元的全球衍生品市场,但由于复杂的法律和官僚程序,普通投资者几乎无法参与。而在DeFi生态中,智能合约可在秒级内完成交易,效率远超传统金融。
流动性碎片化也是传统金融的一大痛点。OECD的一项调查估计,流动性碎片化每年造成全球经济损失约7800亿美元,世界经济论坛则预测这一损失可达0.6万亿至5.7万亿美元。这种碎片化的根源在于不同机构间资产状况不透明,信任成本高企。
相比之下,DeFi通过链上资产的高度透明性解决了这一问题。近年来兴起的Intent类项目和全局流动性协议能够高效调用碎片化流动性,极大地提升了资本利用率。
然而,过去DeFi生态始终未能真正融入现实经济活动,缺乏正外部性。直到2024年,RWA(Real World Assets,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概念的崛起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RWA的全称是“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指的是将债券、股票、房地产等现实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转化为链上Token。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到2030年,RWA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贝莱德CEO Larry Fink更是表示,未来110万亿美元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将全面代币化。
RWA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资产流动性,更在于推动资产金融化的三大进程:资本化、证券化和货币化。从土地和房屋的资本化,到债券和股票的证券化,再到货币化的最终形态,RWA为所有实物与虚拟资产提供了高度流通的可能性。
例如,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高等教育机构公用事业资产的货币化极为困难,涉及复杂谈判、估值争议和高昂中介费用。而基于DeFi的RWA市场凭借低门槛和广泛的参与度,能够帮助实体资产实现高度货币化。
华尔街巨头纷纷布局RWA领域。贝莱德推出的美债代币化基金BUIDL在不到一年半时间内增长至23亿美元,成为行业龙头。富兰克林邓普顿的货币市场代币化基金BENJI也达到了7亿美元规模。
截至2025年8月,发行RWA资产的机构已达271家,涵盖私人信贷、美国国债、大宗商品等多个子赛道:
- 私人信贷(156亿美元)
- 美国国债(74亿美元)
- 大宗商品(18亿美元)
- 机构级另类投资基金(10亿美元)
- 股票(3.5亿美元)
- 非美国政府债券(3.1亿美元)
- 主动管理式基金(5100万美元)
- 其他(1600万美元)
综合来看,RWA与DeFi体系的融合标志着金融3.0时代的到来。这场革命不仅推动了资产的高度货币化,还为全球经济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正如历史上资产资本化催生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催生投资银行一样,资产货币化(RWA)将再次改写金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