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DATs:金融创新还是历史倒车?
作者:Haotian;来源:X,@tmel0211
当华尔街掀起“金融炼金术”DAT模式的狂欢时,我们不禁要问:DATs究竟是金融创新,还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以下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DAT、PS、PE、PN等概念:
DAT(Digital Asset Treasury):通过发行股票向投资者募资,再用募得资金购买加密资产(如BTC、ETH等),形成储备资金库。理想情况下,这种模式希望实现“发股->买币->发更多股、买更多币”的正向循环。
其他概念包括传统金融中的PE(市盈率)、PS(市销率),以及本文提出的PN(Price to Narrative,市叙率)——为一个故事或叙事买单。
以下是详细观点:
1)DATs并非真正的“金融创新”,更像是一种“监管套利”手段。
尽管MicroStrategy的成功案例引发了一波跟风潮,但随着Paul Atkins主导的Project Crypto和GENIUS、CLARITY等稳定币法案的落地,合规通道正在逐渐收窄。因此,当前的DATs热潮更像是非官方合规路径关闭前的最后狂欢。在自身泡沫破裂与政府监管双重压力下,DATs的热度终将消退。
2)DATs的“金融炼金术”存在典型的“反身性”陷阱。
MicroStrategy的“发股→买币→币价涨→股价涨→发更多股”飞轮看似美好,但在大量效仿者涌入后,其缺点也会被放大。正循环时收益确实能成倍增长,但一旦逆转,则可能陷入螺旋式坍塌。
尤其是当市场净资产值(mNAV)溢价消失甚至转为折价时,整个模式瞬间失效——无法继续发股、买币,甚至可能被迫抛售加密资产。
3)DATs体现了华尔街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以实施“降维打击”的能力。
在BTC、ETH等ETF以及加密友好政策的背景下,投资者完全可以直接购买比特币。然而,华尔街通过包装出机构级数字资产配置策略,创造了DATs这一新概念。
这实际上是利用市场认知差、教育时间成本、合规路径复杂性等因素,向市场兜售结构化产品。虽然此次DATs没有像历史上的CDO(债务抵押证券)和CDS(信用违约互换)那样激进,但本质相同。
4)DATs是估值体系的历史倒车,将加密货币从成熟的PS/PE轨道拉回了PN的蛮荒时代。
Crypto市场经历了几个周期的发展,从2017年的纯概念炒作,到DeFi时代的TVL和协议收入(PS思维),再到部分项目分红回购(PE思维),整个过程都在走向成熟。
然而,DATs热潮的出现,又将市场带回了Price to Narrative(市叙率)的时代,重新依赖故事和概念驱动投资逻辑。这难道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吗?短期来看,场内原住民或许不在乎,因为Fomo情绪能吸引热钱流入;但长期而言,这无疑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总结来说,DATs的野路子或许能够成功,但不应期待场外资金带动一轮超级大牛市。真正的风险在于DATs可能引爆的“链上杠杆”全新玩法。
简而言之,这是将华尔街的杠杆游戏与DeFi的可组合性结合在一起。场外资金负责增量和背书,而场内则专注于炒作和杠杆放大。那些寄希望于华尔街创造奇迹的Crypto原住民,切勿忽视纯Crypto内场的创新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