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行业步入合规时代:华尔街资本重塑市场格局
作者:Bright,Foresight News
曾经风光无限的山寨币热潮是否还会重现?这是许多加密投资者心中的疑问。在2020-2021年的上一轮牛市中,DeFi Summer带动了大量山寨币实现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而加密货币总市值也从2020年初的约2000亿美元飙升至2021年11月的3万亿美元。可以说,真正从中获利的投资者,大多押注了山寨币。
然而,现实却愈发残酷。随着加密行业的逐步成熟,期待新一轮“山寨季”爆发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山寨币的溃败与市场洗牌
尽管部分投资者仍在等待“山寨季”的回归,但事实上,加密行业已悄然接近本轮牛市的尾声。从2024年至2025年中期,加密货币总市值已增长了130%。
2021年11月15日,比特币价格达到69,000美元的历史高点,加密货币总市值约为3万亿美元;而在2025年7月14日,比特币价格攀升至123,091美元,加密货币总市值则突破3.91万亿美元。
然而,与比特币等主流资产相比,山寨币的表现却黯然失色。链上现存的数百万个山寨币,包括Meme潮期间涌现的大量垃圾币,未能延续过去的辉煌。这一轮牛市中,山寨币遭遇了全面溃败。
对此,或许只能感慨一句:“对不起,我们失败了。” 山寨币无法重现昔日荣光的原因在于,加密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合规化浪潮正在切割过去野蛮生长时期留下的赘肉。
华尔街的圈地游戏
在美国加密合规化的推动下,华尔街传统金融巨头开始涌入这一领域,并迅速占据主导地位。原本由巨鲸、散户、矿工和币圈机构构成的博弈格局已被彻底打破。如今,自称“纳斯达克、道琼斯加密交易员”的散户们,实际上成为了华尔街专业对冲基金的对手盘。
从资产角度看,曾经流行的VC组局、低流通高市值玩法已不再奏效;不受监管的Meme币在散户兴趣消退后持续失血;DeFi也未能成为机构资金的首选目标。
华尔街机构进入加密市场的第一步是掌控比特币,这一最具共识的去中心化资产,进而掌握行业话语权,例如Grayscale推出的比特币ETF;第二步则是将传统金融力量渗透到加密领域,如股票代币化和山寨币“微策略”公司;第三步则是发行符合传统金融规定的加密相关资产,彻底掌握定价权,如加密公司IPO。
华尔街并未盲目涌入早已拥挤的“去中心化”赛道,而是选择开辟自己的战场,并通过资本优势迫使加密原生玩家跟随。
打不过,那就加入。
IPO潮暗流涌动
6月5日,Circle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日股价飙升超过160%,随后一路攀升至最高289.99美元,较发行价31美元上涨了9.64倍。相比之下,同期加密货币表现平淡。
Circle的惊人回报率,正是以往山寨币热潮的经典写照。受此鼓舞,多家加密相关公司宣布了2025年下半年的IPO计划,其中包括美国本土交易所Kraken、FalconX、Gemini、Bullish,以及Bitgo、Grayscale、Figure等金融科技公司。此外,OKX也被曝出计划赴美上市。与此同时,韩国交易所Bithumb表示将实施韩国科斯达克与美国纳斯达克两步走战略,而泰国交易所Bitkub则计划在泰国证券交易所上市。
7月30日,Kraken据传正以150亿美元估值寻求筹集约5亿美元融资,再次点燃了市场热情。
此前,Robinhood推出股票代币化服务,甚至上线了OpenAI、SpaceX等未上市顶级公司的股权,为Pre-IPO市场打开了想象空间。而诸如Forge等私募股权交易平台,则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便捷的准入与退出通道。
目前,Forge平台上的Kraken股权价格为36.13美元,估值约为100亿美元。如果Kraken能够顺利以150亿美元估值上市,当前投资者或将获得超过50%的超额收益。
总之,加密公司IPO标志着行业的“成人礼”,意味着它将受到更广泛的认可,但也必须告别那些不计市盈率、只会画饼的垃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