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十年:从技术理想到金融现实的蜕变

从2015年7月30日主网上线,到2025年7月30日,以太坊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作为加密货币行业的风向标,以太坊不仅承载了无数开发者与投资者的梦想,也始终推动着区块链技术的边界扩展。
如果说比特币是加密货币领域的定海神针,那么以太坊无疑是行业发展的引擎。相比于比特币的“HOLD”文化,以太坊的核心精神是“BUILD”。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货币平台,更是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应用生态系统。这十年间,以太坊从一个构想逐渐成长为加密世界的基石,其发展历程充满挑战与变革。
01
征途开始:创世、硬分叉与ICO
以太坊的故事始于一位名叫Vitalik Buterin的17岁俄裔加拿大少年。2011年,他为一家名为“比特币周刊”的网站撰写文章,每篇文章报酬仅为5个比特币。这份早期的经历让他对比特币有了深刻理解,也埋下了开发新平台的种子。
2013年,Vitalik在旧金山的一次旅途中突发奇想:如果有一个可以编程的区块链网络会怎样?尽管他曾多次写信向比特币核心开发人员提议,但未获回应。于是,他决定自己动手,于2014年初完成了以太坊白皮书,并迅速集结了一支由八位联合创始人组成的团队。
然而,理想主义的道路并不平坦。围绕以太坊的发展方向,团队内部产生分歧,最终导致部分成员离开。即便如此,在2014年的首次ICO中,以太坊仍成功募集超过3万个比特币,约合1800万美元,发行了7200万枚ETH。
2015年7月30日,随着区块高度达到预设的1028201,以太坊主网上线,标志着世界计算机梦想的启航。然而,彼时的以太坊还只是一个简单的展示平台,交易效率低下且智能合约安全性堪忧。
2016年,“The DAO”事件爆发,一名黑客利用智能合约漏洞窃取了360万枚ETH。这一事件促使社区进行硬分叉,同时也催生了以太坊经典(ETC)。

02
高潮迭起:DeFi、NFT以及新的危机
2020年,DeFi夏天点燃了整个加密市场,流动性挖矿成为潮流,各类协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太坊的总锁仓价值(TVL)从年初的20亿美元飙升至年末的160亿美元,增长了8倍。
随后的2021年,NFT热潮席卷全球,OpenSea等交易平台崛起,单月交易额最高达到126亿美元。以太坊的价格也在这一年创下历史新高,一度接近4900美元。

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着问题。2022年,Terra与FTX的崩盘让市场陷入黑暗,以太坊价格大幅下跌。尽管如此,技术进步并未停滞。同年9月,以太坊完成主网和信标链的合并,正式切换至权益证明(PoS)机制。
03
现在进行时:以太坊的变与不变
进入2024年,机构叙事逐渐取代技术与应用叙事,成为推动以太坊发展的新动力。美国SEC批准了8个以太坊现货ETF申请,证券属性得到认可,以太坊正式进入华尔街资本视野。

2025年,以太坊迎来了机构元年。多家机构布局以太坊金库,持有超过100枚ETH的实体数量达到66家,总计持有247万枚ETH,占市值比重显著提升。
技术上,以太坊持续优化,TPS从15/s提升至194/s;应用生态也更加丰富,涵盖DeFi、NFT、游戏等多个领域。基金会治理结构亦发生调整,Aya Miyaguchi卸任日常管理职位,两位核心开发者接棒。

尽管历经波折,以太坊仍然代表着最去中心化的未来。拥有超过25万名开发者的它,依然是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区块链社区之一。
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未知:以太坊治理将如何演进?Layer2的冲击能否被化解?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等待着下一个十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