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Web2.5项目成为机构投资新宠?
作者:Haotian
近期观察一级投资市场中备受青睐的项目,可以发现一个显著共性:这些项目大多倾向于「混合创新」,即利用Web3的技术基础设施(infra)承载经过Web2商业模式验证的成熟商业逻辑。
例如,@go_lightyear 将传统股票ETF的投资逻辑引入Web3;@HilbertCapital 专注于数字资产量化策略;@bitcoin2100m 致力于加密资产的专业配置;@ElysiumLab_io 则打造了支持比特币日常支付的钱包。这些项目本质上属于融合创新的范畴,与部分Web3项目通过「借壳上市」或美股储备加密资产涉足Crypto领域的运作逻辑一致。
那么,为什么这种趋势会兴起?背后有三个核心原因:
1)纯原生链上创新项目遭遇天花板。这类项目的用户规模难以突破小众圈层,商业模式高度依赖Tokenomics激励,叙事和业务设计也陷入「自嗨」困境。在流动性匮乏的低迷市场中,这种模式显然非常被动。
2)监管环境逐渐显现「加密友好」特性。BTC、ETH的ETF现货获批,GENIUS、CLARITY法案的确立,以及华尔街金融机构因FOMO情绪纷纷入场,使得加密资产从小众投机标的转变为更主流化的金融衍生品。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动拥抱传统金融成熟的商业模式,或寻找Web3技术可用性的混合创新方向,自然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
3)用户的投资需求趋于成熟化。早期加密用户往往关注产品或协议是否去中心化,并以共识强度为项目评级标准。然而,随着主流Web2用户的涌入,用户更关心的是产品好不好用、安不安全、能否赚钱。因此,体验更简单、收益更直接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基于以上分析,未来3-5年的投资方向将如何演变?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判断:
1、投资、支付、资产管理、保险、征信、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结算等细分金融市场,将涌现大量「传统业务逻辑+加密技术底层」的项目。加密基础设施将趋于隐藏在后端,主要用于解决成本、效率和透明度问题,而用户感知到的前端体验将与传统产品几乎无异。
2、技术标准化和基础设施的「隐形化」将成为重要趋势。支撑Web3与Web2融合创新的全新基础设施不再局限于Crypto Native范畴,也不再追求炫酷的技术概念,而是专注于提供可靠、高效、低成本的加密技术支持。「模块化」和「链抽象」等概念虽不再是热门赛道,但会成为许多亮眼产品的底层支撑。
3、传统金融机构将转向「主动入场」。它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购买加密资产或投资Web3项目,而是利用自身的牌照、资源和用户基础,进行加密业务的本土化改造。例如,银行推出稳定币支付服务,保险公司开发链上保单,券商提供加密资产托管服务。巨头的入局将带来更大规模的资金和用户,同时加剧产品化竞争,推动行业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