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需要区块链金融体系 而非传统金融

18 小时前 26 技术

近年来,AI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从大模型到智能体,再到自动化系统,AI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从生成内容、编写代码,到智能客服和算法交易,AI正逐渐从“工具”演变为“行为者”。与此同时,Web3领域也掀起了关于“AI+区块链”潜力的热烈讨论,例如利用AI优化智能合约、提升风控精度以及辅助链上分析等。

然而,很少有人逆向思考:AI本身是否需要区块链?

如果将AI视为一个逐渐脱离人类控制并具备自主行为能力的参与者,它在当前金融系统中几乎寸步难行。这并非效率问题,而是结构性矛盾。传统金融体系从设计之初就并非为机器服务。

金融系统服务于“人”,而AI不是“人”

现代金融系统的核心是账户体系。无论是开设银行账户、购买基金还是使用支付服务,都离不开身份认证这一前提。用户需要提交身份证、住址证明、电话号码,甚至进行录像以完成KYC审核。这些流程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你是一个具体、可识别且具备法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

然而,AI并不属于上述范畴。它没有国籍、身份证、税号,也不具备“签字能力”或“法律行为能力”。AI无法开立银行账户、注册公司,更不能独立成为合同相对人或交易对象。这意味着它无法收付款、持有资产。简言之:AI在现有金融系统中是一个“非人类幽灵”,缺乏金融人格。

这不是哲学命题,而是现实中的系统边界。

假设让AI代理购买服务器使用权、调用API或参与二级市场交易,首先需要解决支付手段问题。但任何合规支付手段背后都绑定着“人”或“企业”。只要AI不是“谁的附属工具”,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体,它注定会被传统金融体系拒之门外。

区块链提供机器可接入的金融协议

区块链系统与传统金融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在乎你是谁。你可以是人、脚本、程序,甚至是一个“永远在线”的自动化智能体。只要你能生成一对私钥和地址,就可以在链上收款、支付、签署智能合约、参与共识机制。

换句话说,区块链天然适合“非人类用户”参与经济活动。

举例来说:一个部署在区块链上的AI模型,可以通过去中心化存储(如Arweave)获取数据,通过去中心化算力市场(如Akash)获取运行资源,然后通过智能合约收取报酬(用稳定币结算)。整个过程无需中心化平台撮合,无需银行卡验证,也无需任何“人”介入。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事实上已在部分项目中初具雏形。像 Fetch.AI、Autonolas、SingularityNET 等项目,正在探索如何让AI Agent在链上拥有“经济身份”,如何为其他Agent提供服务,以及如何自主完成交易和协调。这种“机器对机器(M2M)”的经济模式,已经从概念迈入实操测试阶段。

AI不再仅仅是依赖人类喂养的模型,而是成为一个能够获取资源、提供服务、获取收益、再投资自身的循环体。它无需依赖人类签发工资单,而是拥有自己的链上收入来源。

为何传统金融系统难以适配这种场景?

因为其基础设施完全围绕“人类行为”设计。

传统支付体系中的交易流程,由人发起、批准、监管,清算依赖银行间的信任和监管协调。风控逻辑关注的是“谁”在做什么,而非“这个程序是否稳定”。很难想象一个AI钱包通过人脸识别开通银行账户,也无法指望AI模型完成税务申报。

因此,所有涉及“非人类用户”的交易,在传统金融系统中都需要挂靠于某个人或公司操作。这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巨大责任风险:当AI造成损失时,责任由谁承担?当它盈利时,税收如何征收?这些问题目前尚无答案,而在链上,至少我们看到了技术层面的可能性。

稳定币:AI世界的“硬通货”

许多人认为AI需要的是“支付能力”,但实际上AI更需要的是稳定结算货币。试想,当一个AI Agent调用另一个模型或购买数据API服务时,它更倾向于以“稳定价值单位”进行交换,而非波动性大的加密资产。

这正是稳定币的意义所在。USDT、USDC 或未来的合规人民币稳定币,既能在链上自由流转,又能保持价值稳定,是AI世界的“硬通货”。

目前一些项目尝试让AI之间的服务调用通过稳定币实时结算,从而形成一个无需“人为批准”的低摩擦经济系统。随着链上稳定币流动性的提升,AI可以直接从任务中赚取收益,并用这些收益购买新服务模块或运行资源,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自治型机器经济体

更进一步:AI的“链上法人”形态?

我们甚至可以预见,未来某些AI系统将不再依附于某家公司或研究机构,而是以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或链上协议的形式存在。

这些AI Agent将拥有自己的资金池、社区治理机制和链上身份系统。它们无需法定注册,也不受制于某个国家的备案,却可以服务用户、接收支付、发起诉讼、发布协议更新,形成真正的“数字法人”或“AI法人”。

它们之间的合作与博弈将以智能合约为基础,以加密货币为媒介,以链上规则为秩序。它们之间或许没有感情,但有激励;没有权利义务,但有代码执行。

在此过程中,加密货币并非投机资产,而是AI之间信任的底层协议

风险与挑战:我们还远远没准备好

当然,这一切并非没有挑战。

AI钱包的密钥托管问题、模型滥用造成的经济损失、链上身份的可验证性、跨境AI主体的法律适格性、算法行为的伦理边界,都是必须面对的新难题。

更现实的是,现有的法律系统和监管框架几乎没有为“非人类行为者”提供路径。AI不能起诉别人,也不能被起诉;不能纳税,也无法享有财产权;一旦失控或遭受攻击,谁来负责,谁来追责?这一切都需要新的法律构架、社会共识和技术治理手段。

但至少,我们在一些先行项目中看到了方向——它并非试图修补旧系统以容纳AI,而是通过构建一套更适合的“机器金融基础设施”来支持AI的行为。

这套基础设施需要链上身份、加密账户、稳定币支付、智能合约协作和去中心化的信用机制。也就是说,它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系统”,而是Web3

写在最后

加密货币的早期发展是为了服务那些被传统金融系统排除在外的人群、国家和边缘行业。如今,它可能成为“没有身份的机器”参与经济活动的唯一选项。

如果说传统金融是为人类社会构建的金字塔,那么区块链与加密货币或许正在构建一套“为机器准备的金融地基”。

AI不一定需要拥有权利,但它必须拥有可操作的经济接口。而这,恰恰是区块链最擅长解决的问题。

币币情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交易平台最新公告查看更多>
成交额排行榜
  • 交易所
  • 币种
排名 交易所 成交额
1 币安网币安网 ¥1.01万亿
2 欧易OKX欧易OKX ¥3,715.36亿
3 HTXHTX ¥694.95亿
4 CoinbaseCoinbase ¥339.80亿
5 芝麻开门芝麻开门 ¥2,585.17亿
6 BitgetBitget ¥3,336.77亿
7 BybitBybit ¥3,347.92亿
8 双子星(Gemini)双子星(Gemini) ¥28.92亿
9 UpbitUpbit ¥202.81亿
10 Crypto.comCrypto.com ¥569.8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