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ychain抛售事件:VC退出机制与财富再分配的深层探讨
原文作者:Pavel Paramonov
原文编译:深潮 TechFlow
本文聚焦于近期加密领域中的热点事件——@polychain出售价值 2.42 亿美元的$TIA代币,及其背后涉及的财富转移和市场影响。我们将探讨这一事件的背景、利弊,并从中总结值得深思的经验。
原推文链接:点击此处
投资者为何会感到“被掠夺”?
许多业内人士(包括资深研究者)认为,Polychain 此次抛售行为极具侵略性且充满争议。作为一家风险投资基金,Polychain 在流动性较低的阶段购入资产,并在公开市场中大规模抛售,这直接导致了代币价格的剧烈波动。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Polychain 的职责在于承担风险并追求回报,正如任何其他风险投资机构一样。其早期投资 Celestia 的决定不仅涉及项目的不确定性,还包括外部数据可用性层等新兴概念的潜在前景。这种冒险精神可以类比为在 2008 年相信流媒体服务(如 Spotify)将取代 CD 和 MP3 播放器——尽管当时大多数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Polychain 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们通过承担高风险完成了早期布局。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并不是唯一参与抛售的投资方。因此,单独指责 Polychain 显然有失公允:
- 他们的核心任务是为 LP(有限合伙人)创造回报,而这一点他们完成得非常出色。
- 市场上还有其他投资者同样选择了抛售。
- 这类操作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是合理的。
- 但从社区道德角度看,这样的行为是否正当仍需讨论。
Celestia 团队的盈利模式何在?
另一个引发争议的问题是 Celestia 的盈利能力。根据 defillama 数据显示,Celestia 每日收入仅为 200 美元(相当于东欧一位首席软件工程师的薪资水平),却发放了约 57 万美元的代币奖励。尽管链上损益表清晰可见,但团队的实际运营成本仍不透明。
一些 KOL 提出质疑:“Web3 协议应该盈利,企业必须考虑现金流。” 这一观点虽然看似合理,但实际上暴露了更深层次的问题:部分团队过于依赖代币销售作为主要商业模式,而忽视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对于一个尚未盈利的协议而言,为了维持日常运营,基金会通常会选择出售部分代币以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员工薪酬等开支。这或许是 Polychain 抛售行为的根本原因之一。
然而,这也引发了对社区信任的思考:当团队选择“抛弃”社区时,他们是否也背离了项目初衷?抑或,他们只是在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愿景之间寻求平衡?
代币经济学:财富转移的核心驱动力
近年来,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交易代币而非股票。这一趋势反映了数字资产时代的到来,但也隐藏着诸多复杂问题。
许多创始人意识到,他们的产品未必需要代币,但他们仍然选择代币发行,原因在于:
- 大多数加密货币风险投资机构更偏好代币投资,因为退出策略更加灵活。
- 相较于股权融资,代币估值通常更高,从而吸引更多资金流入。
这种现象促使更多团队选择代币模式,同时也吸引了专注于代币投资的投资者。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使散户投资者承担巨大风险,而风险投资者则从中获利颇丰。
尽管如此,$TIA 的推出确实曾为散户投资者带来过丰厚回报,从 2 美元飙升至 20 美元。但随着价格回落,负面情绪迅速蔓延,各种 FUD(恐惧、不确定性和怀疑)开始涌现。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 VC 很少真正站在普通投资者一边,他们的首要目标始终是为 LP 创造收益。
- 不应责怪那些合法出售代币的 VC,因为他们拥有完全的所有权。
- 但应警惕那些一边卖币一边虚假宣传的 VC,这种行为属于欺骗,不可容忍。
- 商业模式不能仅仅依赖代币销售,找到切实可行的盈利路径至关重要。
- 团队应审慎设计代币经济学,避免因短期利益损害长期发展。
- 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能保证代币价格的持续增长。
- 市场情绪容易受到价格波动影响,保持独立判断尤为重要。
最后,我们不应沉溺于负面情绪,而是要热爱科技,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