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虚拟货币司法处置未来是否会走向集中化?
英国路透社(Reuters)于4月17日发表了一篇题为《China debates how to handle criminal crypto cache》的文章,对中国目前涉案加密货币/虚拟货币的司法处置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图片来自路透社官网)
作为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及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路透社在中国内地无法直接访问其官网。然而,这篇文章的内容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关于中国未来是否会集中处置涉案虚拟货币的问题。
一、路透社文章的核心内容
在《China debates how to handle criminal crypto cache》一文中,作者详细描述了中国当前涉案虚拟货币司法处置的现状,并列举了各方观点。例如,深圳一家名为“Jiafenxiang”的科技公司,已协助徐州、华安和台州等城市处置了近30亿元人民币的涉案虚拟货币。据比特币投资公司River估算,截至2024年底,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共持有约1.5万枚比特币。
对于未来的处置模式,香港HashKey交易所CEO以及中投公司总经理等人认为,应由中央政府统一进行集中处置;而也有律师建议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相关事务。
不过,路透社的文章中存在一些与中国实际情况不符之处。例如,文章提到“Crypto trading is banned in China”(加密货币交易在中国是禁止的),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中国并未全面禁止虚拟货币交易。
2021年9月15日,国家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简称“9.24通知”)中明确指出:“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存在法律风险。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违背公序良俗的,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由其自行承担···”。这意味着公民可以投资虚拟货币,但需自担风险且不受民事法律保护(刑事案件除外)。此外,内地仍存在大量从事虚拟货币与法币兑换业务的U商群体,除个别因涉嫌洗钱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外,多数未受到刑事打击。
二、中国涉案虚拟货币司法处置的合规性
正如路透社文章中提到的比特丛林观点所述,当前涉案虚拟货币的司法处置已可实现全流程合规。然而,问题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尚未掌握真正合规的处置方式。
作为一名Web3刑事辩护律师,笔者在代理或接触的涉币案件中发现,许多地方存在违规处置涉案虚拟货币的情况,例如直接在境内变现并转入财政账户。这主要源于基层司法机关对合规处置流程缺乏了解,也可能涉及利益输送问题。
基于“9.24通知”中禁止内地主体从事“法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及“虚拟货币交易所向内地展业”等规定,内地司法机关、商业主体或个人确实不能直接参与上述非法金融活动。然而,如果通过司法机关委托第三方处置公司,再由第三方公司委托境外符合当地监管要求的平台进行变现,最终将资金通过合法渠道入境,则不违反现行监管政策。
在一些必须查明涉案金额(以人民币计)的涉币类案件中,处置涉案虚拟货币成为必要步骤,甚至需要在案件判决前先行处置。鉴于案件实务的紧迫性,难以等待国家制定统一规则,而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涉案财物管理若干规定》等部门规章,公安机关确有权对涉案财产进行先行处置。
三、未来是否会集中处置?
作为大陆法系国家,中国的法律体系倾向于“大一统”,因此有人提出由国家设置统一规则和机构进行全国性处置的想法,以避免各地司法机关在涉案虚拟货币处置中的不一致或乱象。
然而,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仍有难度,主要原因在于地方财政与上级乃至中央财政之间的紧张关系(此处不再展开)。此外,中国短期内也不会效仿美国,将司法机关扣押或罚没的虚拟货币(尤其是比特币)直接收归国有并建立国家储备。
四、结语
简言之,虚拟货币司法处置并非洪水猛兽,只是司法活动中针对涉案财物的一种处理形式。由于虚拟货币在中国内地受到严格监管,尽管未被禁止交易,但国家不允许任何第三方在内地提供虚拟货币交易服务,因此形成了当前“境内+境外”的联合处置模式。如果未来“9.24通知”被修改或废止,允许内地开展虚拟货币交易,那么虚拟货币的司法处置将与股权、房产、车辆的处置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