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行业步入成熟期,风投如何应对新挑战?
作者:Sam Lehman,Symbolic Capital 投资人;翻译:金色财经xiaozou
过去几个月,我亲眼目睹了四家熟悉的加密基金要么转为纯流动性管理,要么悄然关闭。多家一线机构募资举步维艰,不少我认识的投资人已彻底离场——有人转投AI赛道,有人直接退休(不只是因为靠AI meme币赚够了养老金)。这绝非偶然,而是行业底层逻辑正在发生质变。
加密世界正在告别狂野不羁的幼稚期,步入沉稳的成熟期。早期那种充斥着短期主义、投机炒作和VC套利的混乱秩序,正让位于更成熟、更有章法的新纪元。这个转变过程将催生诸多深远影响,而可悲的是,大多数Web3风投机构并未做好迎接准备。
风投们总爱对创业者高谈“适应能力”的重要性。现在,该轮到他们自己做出改变了。
以下是我对行业转型的思考:传统加密风投策略为何失效?新范式将如何崛起?哪些投资者能在下个阶段脱颖而出。
一、传统Web3风投模式的终结
昔日的加密风投模式基本遵循以下几个套路:
- 物色距代币发行约1年的项目,且需与头部CEX有门路(曾有基金募资时主打“管理团队来自顶级交易所”的卖点,其所谓增值服务就是能提前嗅出哪些项目能上币。现在若还有基金推销这套说辞,千万别信……);
- 通过SAFT协议投资(顺便混个顾问头衔);
- 等项目代币生成(TGE)后立即抛售给散户——当时的锁仓规则比如今标准的“1年锁定期+3年线性释放”宽松得多。牛市周期里,散户对第N个VC币总有饕餮胃口。
这套玩法纵容了大量不良行为:首先,许多VC募集5年期基金——仅有Web2基金常规期限的一半。这种结构注定无法支持长期建设者,当基金存续期仅5年时,怎么可能投资需要10年发展路径的项目?另一方面,拿这类资金的创始人被迫在有限的时间表内加速实现流动性,往往产品尚未验证市场契合度(PMF)就匆忙发币。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模式正在快速消亡。2025年,我们看到了一个监管逐渐清晰、传统金融机构重新入场的越来越成熟的市场,行业焦点转向基本面、真实效用和可持续商业模式。
二、加密行业的成长与变化
未来的加密行业将要求投资者与创业者具备更强耐心。市场成熟将带来以下显著变化:
- 更长锁定期:多数CEX采用“1年锁仓+2-3年线性释放”新标准。
- 基本面优先:山寨币泛滥叠加之散户专业化,迫使项目靠真实收入、护城河和盈利路径等质量要素突围。
- 多元退出路径:加密公司IPO可行性提升,能产生实质影响的并购案例增多,提供独立于代币发行的新的流动性渠道。
我敢说多数Web3风投机构难以适应新常态。据我观察,意识到这点的机构要么离场,要么转向流动性投资,或正在募集适配新规则的结构化基金。而那些始终能支持新模式的机构将迎来黄金时代。
三、新格局中的赢家
新格局对许多基金意味着巨大机遇。如今能支持“种子轮到IPO”全周期的综合型机构将独占蓝海——目前能领投A轮及以上融资的加密基金不超过10家。更关键的是,具备指导IPO能力的机构凤毛麟角:有多少基金重视(且执行)正规公司治理?熟悉路演流程和投资者关系?恐怕屈指可数……但对于那些一直坚持高标准、系统化运作的基金,现在正是投资的魔法时刻。
早期投资人的角色也在进化。过去种子轮投资者只需协助社区建设、抢占心智份额,就能在产品成型前套现离场。如今他们必须深度参与产品市场匹配、用户调研等基础工作,而非催促项目方发币变现。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a16z crypto的总法律顾问Miles Jennings曾呼吁“先找PMF再发币”,当时这一观点竟引发争议。所幸随着基本面重视度提升,行业正回归理性,这将催生更多实干业务的企业(注:目前关于“微规模发币”的试验值得关注,这种模式让团队仅募集必要开发资金,其可行性尚待观察)。
四、拥抱行业的成熟
加密行业的成熟绝非坏事,而是技术走向主流应用的必经之路。当下建设的项目比之前的更实在、更聚焦真实问题、更可能创造持久价值。
对风投机构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那些能调整策略适应长周期、专注基本面而非炒作、提供真正增值服务的机构将蓬勃发展。而固守陈旧套路的玩家,终将被选择新范式基金会的创业者们抛弃。
加密行业正在成长。问题在于:风投们能否同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