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iquid:在去中心化与资本效率间的艰难抉择
撰文:佐爷
来源:佐爷歪脖山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交易,这不过是一场闹剧,一次「拔网线」,一个理念(去中心化)的灭绝,一条 L1 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3 月 26 日,Hyperliquid 遭遇了一场因 Meme 引发的重大危机,与之前 50x 巨鲸的手法如出一辙——巨鲸聚拢资金,利用规则“漏洞”攻击 HLP 金库。
图片说明:攻击过程内容来源:@ai_9684xtpa
这一事件表面上是攻击者与 Hyperliquid 的博弈,但事实远不止于此。Hyperliquid 在此过程中吃下了巨鲸的对手单,PVP 转变为 PVH,而 400 万美元的亏损对协议而言不过是疥癣之疾。
然而,Binance 和 OKX 紧随其后上线 $JELLYJELLY 合约,此举带有趁火打劫的意味。逻辑相似:如果 Hyperliquid 可以凭借资金体量消化巨鲸的亏损,那么 Binance 等交易所也可以依靠更深的流动性持续施压,直至 Hyperliquid 进入类似 Luna-UST 的死亡循环。
最终,Hyperliquid 选择违背去中心化理念,经投票后下架 $JELLYJELLY,俗称“拔网线”,承认自己无力承受更大的冲击。
回顾整个事件,Hyperliquid 的应对方式对 CEX 而言并不罕见。可以预见,在 Hyperliquid 之后,链上生态也将逐渐接受这种“新常态”。中心化与否并非关键,治理透明度更为重要。
DEX 并不需要完全去中心化,而是需要比 CEX 更加透明,在加密文化与资本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维持可持续发展。
9% 的币安:加密文化向资本效率投降
拔网线是菜,插针是坏,做市被抓是蠢。
根据 The Block 的数据,Hyperliquid 已连续两个月占据币安合约交易量的 9% 左右。这正是币安激烈反应的根本原因:将潜在威胁扼杀在摇篮中。Hyperliquid 已经迈出从零到一的关键一步。
商场如战场,昨天币安能在 OKX DEX 下架时抢占钱包市场份额,今天币安与 OKX 能联合出击,正说明了合约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
近期行业热点显示,链上协议普遍面临困境。坚持去中心化越来越难:Polymarket 承认大户操纵 UMA 预言机篡改结果导致社区不满;Hyperliquid 则在币安压力下“拔网线”,遭到 Bitget CEO、BitMEX 联创 Arthur Hayes 的轮番指责。
首先,他们的批评不无道理。Hyperliquid 的选择并非绝对去中心化,而是优先考虑资本效率和协议安全。个人认为,Hyperliquid 的去中心化程度甚至不如 Coinbase,毕竟后者受到严格监管,而 Hyperliquid 实质上是一个 No KYC CEX as Perp DEX。
其次,应将 Hyperliquid 放在 CEX 和 Perp DEX 的双重身份下去审视。Hyperliquid 当前遇到的所有问题,CEX 曾经都经历过。包括指责 Hyperliquid 不够去中心化的 Arthur Hayes 的 BitMEX,若在 2020 年 3·12 事件中未“拔网线”,可能葬送整个加密行业。
去中心化与中心化是一道经典的电车难题。追求去中心化,资本效率必然逊色于中心化;而追求中心化,则难以吸引自由流动的资金。
图片说明:Hyperliquid 组织架构 图片来源:@zuoyeweb3
Hyperliquid 的核心在于共识与业务:
- 共识是基于 HyperBFT 算法及其实体化产物 Hyperliquid L1;
- 业务分为搭建在 L1 之上的 HyperCore(客制化的现货与合约交易所,基本由 Hyperliquid 控制),以及平行的 HyperEVM(通常意义上的“EVM 链”)。
在这种架构中,L1 与 HyperCore/HyperEVM 的跨链行为,以及 HyperCore 与 HyperEVM 的交互,都是潜在的攻击点。因此,组织架构的复杂性也成为了 Hyperliquid 项目方高度控盘的必然之举。
在 Perp DEX 的序列中,Hyperliquid 的创新并非架构本身,而是以“适度中心化”的方式学习 GMX 的 LP 代币化,并配合上币与空投策略,激励市场博弈,成功抢占 CEX 牢牢占据的衍生品市场。
这并非为 Hyperliquid 辩护,而是揭示 Perp DEX 的本质:追求绝对去中心化治理无法应对黑天鹅事件,高效反应必然需要“持剑人”。正如 LooksRare 未能撼动 OpenSea,而 Blur 最终成功颠覆了 OpenSea,市场对中心化的讨论也是分层次的。
78% 的中心化:代币经济学的必然选择
Hyperliquid 的特殊之处在于用链上结构换取 CEX 效率,用代币经济学换取流动性,用客制化技术栈换取安全性。
除了技术架构外,Hyperliquid 的真正隐患在于其代币经济学的可持续性。作为 GMX LP 代币化的升级版,用户可在协议收入中分润,从而制造更多流动性并支撑代币价格。
但前提是,项目方需具备足够的控盘能力,才能维持协议收入的正常运作,尤其是在杠杆加持下的合约市场。收益放大的同时风险也更高,这与 Uniswap 等现货 DEX 形成鲜明对比。
目前,在 16 个节点中,Hyper Foundation 控制 5 个,但在质押占比上,Foundation 总量达 3.3 亿枚 Hyper,占全部节点的 78.54%,远超 2/3 多数。
图片说明:Hyperliquid 节点 图片来源:@zuoyeweb3
回顾近半年的安全事件:
2024 年 11 月:大 V 指责 Hyperliquid 架构不够中心化,基本属实。
2025 年初:50x 巨鲸事件暴露每个交易所都会犯的错误,但链上透明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2025 年 3 月 26 日:“拔网线”清算 $JELLYJELLY,完全属实,基金会控制绝大多数投票权。
正是在一次次博弈与对抗中,去中心化理念逐步向资本效率低头。Hyperliquid 已尽量减少 VC、Airdrop、内部清盘等作恶行为,保留正常的产品形态,并希望通过手续费盈利。
相较于 NFT 市场被证伪,Perp DEX 是链上刚需,因此 Hyperliquid 的这套模式注定会被市场接受。
然而,正如 Bybit 遭盗后社区怀疑交易所是否会薅羊毛一样,Hyperliquid 危机后,创始人与团队的心态变化更值得关注:是坚持被人拿枪指着的好人,还是与交易所同流合污,进一步封闭规则?
换言之,纠结中心化与否偏离了讨论重点。或许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完全透明的协议规则是否会导致全市场的公开围猎,这是链上协议必经的阵痛,还是会阻碍链上迁移的进程?
真正的教训或经验是:我们究竟要遵循去中心化理念,还是直接向资本效率投降?就像这个日益摇摆的世界一样,中间地带已曦轮迫隘。
是要部分中心化 + 透明规则 + 必要时介入,还是要 100% 的中心化 + 黑箱状态 + 时刻介入呢?
结语
2008 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未经纳税人同意直接救市,竭韭菜之血,续花街之脉,成为催生比特币的母体。如今,Hyperliquid 不过是老戏码的翻版,只是角色变成了待拯救的链上华尔街。
Hyperliquid 危机后,大 V 轮番拷问:从 Arthur Hayes 到 AC,都要求 Hyperliquid 坚持去中心化理念。这也是链上商战的延续——AC 曾指责 Ethena 的可行性,却不影响今天二人站在同一阵线。
棋手一旦入局,就要做好变成棋子的准备。
无论链上链下,都要有绝对的理念和相对的底线。

币安网
欧易OKX
HTX
Coinbase
大门
Bitget
Bybit
双子星(Gemini)
Upbit
Crypto.com
泰达币
比特币
以太坊
Solana
USD Coin
OFFICIAL TRUMP
瑞波币
币安币
First Digital USD
狗狗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