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工作室是否真的成为Web3乱局的替罪羊?

2025-02-26 69 其它文章

撰文:冰蛙

来源:冰蛙

近期,关于打击工作室的舆论再度升温,有人将山寨币市场的低迷归咎于工作室,认为行业若要扭转现状,首先应清除工作室的存在。

不可否认,行业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和乱象,但这些问题是否全由工作室造成,值得深入探讨。

一、Ban 掉工作室,行业会变得更好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明确一个前提逻辑:工作室是行业发展的产物,而非其原因。理解这一逻辑的重要性在于,任何逐利市场中,许多看似需要被禁止的现象,实际上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工作室也不例外。

围绕这一利益博弈,分析其实并不复杂:

谁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谁是最终的规则制定者?如果改革的刀锋不指向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或规则制定者,那么改革注定难以见效。

工作室并非这个行业的最大既得利益者,也非规则的制定者。如果工作室真有如此大的能量,又怎会被反撸到四处维权?

资金方是谁?筹码规则由谁制定?交易所上币由谁决定?空投规则由谁掌控?谁是流量推手?在这些根本性问题未得到解答之前,单纯将错误归结于工作室,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从利益和权力的角度来看,当利益链条断裂、资本盛宴结束时,工作室很容易成为被开枪的替罪羊。毕竟,在行业链条中,工作室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存在——它是流量的一环,但话语权有限,经常被反撸,同时散户难以共情,项目方和资本对其又爱又恨。因此,打击工作室很容易成为一个“政治正确”的选择。

暂且不论能否真正禁止工作室,即便成功禁止了,我们需要讨论的是:问题是否就此解决?行业的虚假繁荣是否会彻底消散?行业是否因此变得更好?

浅显的道理是:虚假繁荣是行业扭曲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最大的问题是,许多人习惯将现象当作原罪,却对深藏其下的结构性、制度性问题视而不见。

行业混乱的根本在于公平——或者说缺乏公平性约束机制。在一个没有公平监管的行业中,即便禁掉了工作室,也无法禁掉人性的贪欲和逐利。

更进一步讲,如果项目方、资本方和交易所都决心不再与工作室合作,技术上完全可以将工作室排除在外。如果因此被淘汰,那也是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在一个自由市场中,如果没有公平性监管,你需要什么,工作室就提供什么。规则是你定的,工作室只是配合你来玩。怎么工作室就成了万恶之源?你要打击工作室没问题,但如果自己修改规则,惹怒了市场,割了韭菜,最后却把工作室推出来,说这一切都是工作室的错。

这种剧本写法,大家是否熟悉?在经典电影《华尔街之狼》、《大空头》、《教父》中都能看到类似情节:在权力不对等的金字塔结构中,最显眼的问题最容易被拿来当靶子,而那些既得利益者、权力核心则全身而退。

当“替罪羊”被消灭后,一切依旧照旧,新的“替罪羊”会迅速被推出来。只有赚得盆满钵满的权力顶层,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举杯相庆。

二、散户接盘,到底是不是工作室的锅?行业流动性黑洞到底是谁?

当项目方和交易所享受满汉全席时,为何要将盛宴的结束归因于吃残羹冷炙的工作室和散户?

说实话,这个标题让我作为工作室从业者感到羞愧,因为我既没能力帮散户解套,自己被套被反撸后也只能骂几句,然后忍了。

从利益角度来看,没有一个工作室愿意主动砸盘,毕竟反撸、时间成本、损耗都有风险。如果项目方能一心一意持续建设,并避免盲目抬高估值,任何工作室都会选择做长远打算,又有谁愿意开盘就卖呢?

真正优质的低估项目,市场自然会给予正向回馈。即使项目看起来优质,但如果估值过高,也不会有人愿意接盘。

对于投资市场而言,工作室博取短期利益或除项目方之外的任何参与者追求短期利益都没有问题。用所谓“长期价值”裹挟他人,实则是“价值洁癖”。

作为市场参与方,没有任何一方有道德立场要求别人护盘,除了项目方自身。尤其是当项目方和资本方通过各种手段出货时,更无权要求别人做得更好。最无奈的是,太多人打着“价值”的名义割韭菜。

如果将工作室售出筹码视为行业流动性黑洞,那只会掩盖真正的问题。

有人说工作室的FUD(恐惧、不确定性和怀疑)影响了项目发展。我想说的是,一个拥有优质基本面的项目,根本不怕市场的FUD。它的用户基础从来不是来自工作室,所谓的“工作室FUD威胁论”实际上高估了工作室的能量,或者这只是为垃圾项目找的遮羞布。市场才是真正的烈火炼真金,真正能动摇优质项目的从来不是脚本小兵的键盘,而是项目方自己盔甲里的木马程序。

我们必须承认乱象的存在,但坚决反对并警惕用部分真实编织整体性的谎言。如同警察也可能与黑帮合谋一样,如果将复杂的系统性乱象归结于工作室和市场的二元对立,那么所谓的工作室威胁论很可能正在成为真正市场操纵者的掩护。毕竟,这一切都可以怪罪给工作室。

三、工作室是否一无是处,对行业毫无贡献?行业混乱究竟是谁的锅?

现阶段,这个行业投机属性更强,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但在讨论行业发展时,至少应避免进行道德判断。

事实上,如果不是大量空投工作室在项目冷启动阶段投入金钱、流量、吸引用户加入社区、体验项目并持续输出撸毛经验,没有工作室的批量刷单,普通散户可能连Gas费都收不回来。

没有一个工作室拒绝长期主义,但在行业缺乏约束的状态下,追逐利益的人性无可厚非,也不应被指责。你不能将规则破坏归因于工作室,因为工作室并没有这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当业内最强大的规则制定者随意破坏规矩时,为什么要求工作室具备更高的道德自律?

这就像你允许自己老鼠仓操作,却不允许别人薅羊毛。进一步来说,仅从规则破坏的角度客观评价,到底是项目方的老鼠仓对公平性的损害更大,还是工作室对公平性的伤害更大?侵蚀市场信誉的到底是谁?

这无异于要求拉斯维加斯的赌客不允许算牌,却默许庄家修改轮盘概率。

真正的公平应该是规则公平,还是力量均衡的公平?世界上的公平并不存在于出身、学历、背景的平等,而是在同样的环境和规则中,各尽手段获取最大利益,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指摘的。在一个逐利的市场中,人们从来不仇恨你的力量比我强,而是仇恨玩的是同一个东西,你执行的规则却不一样。

制定规则者不公平、不透明,才是这个市场最大的原罪。如果项目方愿意长期建设、资本不夸大估值、交易所能够真正践行唯价值主义,那么工作室不仅不是弊,而是利。至少在行业还未走向更大舞台时,它提供了最初的一点微薄流量。至少我们要承认,有些工作室对项目的优化和用户体验持续输出了自己的反馈。

对于工作室而言,我们并不轻易定义什么是诈骗项目。在财富效应大于一切的市场中,能让大家赚到钱的项目就是好项目。

如果市场真的发展到自然淘汰工作室的业态,也无需反对。毕竟这意味着,作为撸毛的我们再也不用在熊市期间咬牙为项目提供仅有的流动性。这也意味着市场走向了真正的成熟,再也无需相互指责到底是谁让市场走向衰落。

最后,从变革的角度看,如果这一切不指向行业最大的既得利益者,那么即便可以禁止工作室,也无法禁止人性的贪欲。或许,这不过是另一种收割的遮羞布。

币币情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交易平台最新公告查看更多>
成交额排行榜
  • 交易所
  • 币种
排名 交易所 成交额
1 币安网币安网 ¥4,702.62亿
2 欧易OKX欧易OKX ¥1,816.68亿
3 HTXHTX ¥301.29亿
4 CoinbaseCoinbase ¥141.33亿
5 芝麻开门芝麻开门 ¥960.71亿
6 BitgetBitget ¥1,289.10亿
7 BybitBybit ¥1,494.31亿
8 Crypto.comCrypto.com ¥219.54亿
9 BitfinexBitfinex ¥9.06亿
10 抹茶抹茶 ¥1,974.5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