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职务犯罪案例分析:北京亿元涉币侵占案追赃8900万
撰文:肖飒法律团队
在我国刑法体系中,“职务犯罪”并非单一罪名,而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贪污、贿赂、徇私舞弊等行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公务活动规章规范的行为。
近年来,涉及加密资产的职务犯罪日益增多,包括但不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贪污受贿罪以及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侵占罪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这类犯罪中,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加密货币作为利益输送的一种隐秘手段。
本文将通过近期发生或侦破的案件,探讨加密时代下的这些涉币职务犯罪实例及其透露的关键信息。
盘点近期涉币职务犯罪大案
加密货币以其去中心化、匿名性、不可篡改性等特点著称。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其匿名性已显著降低,使得大部分交易信息在司法和技术机构面前变得透明。
(一)证监会高官涉币职务犯罪案
不久前,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司原司长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他滥用权力,在信息技术系统服务机构拓展业务、软硬件采购等方面为他人谋取不当利益,并利用虚拟货币进行权钱交易。
根据我国《刑法》第385条,该官员可能涉嫌受贿罪。受贿罪量刑标准依据金额大小分为不同等级,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到无期徒刑不等。
(二)北京1.4亿虚拟货币职务侵占案,追赃8900万元
今年12月20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公布了一起“护企”专项行动案例。某科技公司员工冯某伙同他人,利用职务便利骗取公司服务商奖励金共1.4亿余元人民币,并通过境外平台将其转换为虚拟货币以掩盖资金来源。
最终,冯某退还了价值约6690万元人民币的比特币,加上其他追回款项,总计挽回经济损失8900余万元。由于冯某不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按照我国《刑法》第271条规定,对于此类犯罪,根据涉案金额大小处以不同的刑罚。

涉币职务犯罪实例揭示的关键信息
区块链技术链上数据不可篡改的特点使得加密资产一旦被证实与犯罪相关联,就成为铁证。因此,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查清资金流向至关重要。
- 侦察技术显著提升,混币器不再成为洗钱工具。
- 追缴赃款仍主要依赖犯罪嫌疑人配合。
写在最后
随着加密市场的发展及与传统金融系统的融合加深,预计未来此类案件会更加常见。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此类新型犯罪手段的认知和技术应对能力;同时提醒所有公职人员切勿企图通过加密货币逃避法律责任。
- 1加密市场乱象:CLS Global操纵案与做市商掠夺性行为的监管启示
- 2川怼怼 到底能不能开除鲍老板?
- 34 Alpha宏观周报:软硬撕裂、关税反复:衰退前夜?市场困局何在?
- 4Web3 “过气”的超级明星协议 如今都怎么样了?
- 5特朗普猛烈抨击鲍威尔引发市场震荡:美元下挫,比特币突破8.7万美元
- 624H热门币种与要闻 | 币安Alpha上线评估TGE及空投参与资格的积分系统;币安拟为加密资产管理者提供与传统金融交易类似的“基金账户”(4月25日)
- 7黄金疯涨后,白银会是下一个投资焦点吗?
- 8空投周报 | 币安即将空投EPT代币,Walrus计划向SUI生态游戏掌机持有者发放空投(4.14-4.20)
- 9AI Agent周报 | auto.fun平台上线,原生代币为ai16z;Virtuals推出新Launchpad平台Genesis(4.1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