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融资与经济缓冲:探索财富再分配的新途径
Vitalik Buterin在与Lex Friedman的对话中提到的“二次融资”概念,提供了一种将部分资金回馈给参与慈善活动的人或从公共资金池中按比例分配给公司的数学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一理念颇为吸引人——因为它触及了个人自我价值感或对物质财富追求之间的互动,可能激发更多人在这些领域采取行动。
然而,我认为这个概念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倡导的是在社会成员之间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
请先别急于否定此想法,请听我详细解释。
化学领域存在一种叫做“缓冲溶液”的概念,这种溶液无论添加什么都能保持其稳定性。
想象一下,向一杯黄色水中滴入几滴蓝色食用色素。你可能会期待颜色发生变化吧?但这里有个转折点——事实上并没有变化发生。这是因为该物质具有抵抗变化的能力。
将这个原理应用到经济学上,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能够抵御经济波动的社会结构。
当然,这个构想听起来或许有些激进,因为实现这样一个“缓冲型”社会的方式是将每个人收入的一小部分集中到全球基金池中,然后再重新分配给那些有需要的人。
这听起来像是某种形式的强制征税,不是吗?毕竟,每个人都通过辛勤工作赚取自己的钱,现在却有人想要从中抽取一部分。确实,你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
因此,在全面考量了这一提议之后,我认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是从每笔交易中提取非常微小的比例(比如0.001%)。这项小额费用适用于所有交易。
不过,这样的做法可能会被解读为奖励懒惰而惩罚勤奋。
然而,由于这种再分配机制只会进行极其细微的调整,即使一个人的收入远高于平均水平,在遇到困难时也只会损失极少量的资金(例如0.0003%),同时也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这样一来,实际上金钱又回到了人们的手中。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有望构建一个具备缓冲功能的社会体系,在这个体系下,个体间的收入波动可以相互抵消,从而维护整体经济的稳定。
此外,一个基于缓冲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还能够促进设立全球信托基金,改善世界上偏远地区的生活条件。
确实,要让全世界人类的收入达到平衡,并形成新的工资标准,可能需要经历几个世纪的时间。
但至少这种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以更加以人为本而非国家中心的方式来配置资源。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依靠运行于区块链框架内的人工智能系统来管理整个分发过程。
Aleksandra Bolotova是一位来自俄罗斯、现居纽约市的数学和物理学爱好者。她在西班牙和英国学习生活过,拥有广泛的学术背景。Bolotova女士专注于探索物理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领域,特别关注宏观科学与微观科学间的关系。她曾就读于福特汉姆大学和哈佛大学,致力于填补不同科学学科之间的空白。
特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