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 2.0 对 DeFi 的影响及其面临的中心化挑战
作者:Digital Finance Group CEO James Wo,CoinDesk;编译:邓通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6月决定撤销对以太坊的指控,标志着该平台走向成熟,并在金融界获得了更大认可。对于那些未关注此案的人来说,SEC曾认为以太坊(ETH)是作为未注册证券出售的,担心其销售过程没有遵循某些规则和协议。然而,以太坊的支持者认为,由于网络去中心化的特性,它并不符合投资合同或证券的标准。
虽然SEC可能选择不采取直接法律行动,但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关于中心化问题的重要讨论。以太坊架构的一些技术细节激发了有影响力各方之间围绕合约权的重要对话。尽管这些讨论多为内部性质,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增强网络升级的目标,并支持真正的去心化。
随着网络试图实现“以太坊2.0”的愿景——一个更加健壮、易访问且实用的新版本——这一点尤为重要。有人声称它已经到来,而另一些人则指出仍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才能正式宣布它的存在。
无疑,以太坊2.0具备变革DeFi及更广泛生态系统的能力,但我们不能只走半步。为了充分发挥潜力,还需要取得关键进展。
验证者中心化
自2022年9月过渡到权益证明(PoS)机制后,以太坊现在允许验证者质押ETH。大量质押增加了验证机会与奖励。这次升级突显了以太坊在DeFi中的核心作用,促进了借贷、交易等多种创新金融工具的发展。
但是,强调代币所有权而非验证者数量可能会导致权力集中于少数群体之中,违背了加密货币追求的去中心化原则。此外,质押要求32 ETH,这意味着拥有大量ETH的验证者可以在网络治理和决策过程中发挥不成比例的影响。这种现象可能导致一种有利于特定参与者的循环反馈机制,进而造成权力和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今年3月,Vitalik Buterin甚至表达了对“懒惰质押者”的担忧——即那些仅通过质押池而不是单独质押的人——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心化问题的重要性。
本质上讲,以太坊代表了金融服务设计、接入方式以及使用模式的一种转变。然而,依赖少数实体继续带来风险,并引发关于以太坊2.0到底有多去中心化的质疑。
转向DeFi
以太坊朝向中心化的趋势为其未来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奠定了基础——比如监管干预增加及网络弹性下降。最终,以太坊在DeFi乃至整个区块链生态系统中的未来取决于如何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尽可能限制中心化倾向。为此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如果实施得当,“彩虹质押”等概念可以进一步增强以太坊的适应性同时对抗中心化。彩虹质押允许用户同时在多个池子和策略中质押ETH,有效创造了所谓的“奖励彩虹”。这种方式不仅减轻了反竞争风险还帮助构建了一个更具弹性的生态系统。ETH验证过程被分为“重度”和“轻度”两种形式:“重度”专注于最终确定的验证服务;“轻度”则侧重于提高交易抗审查能力。
例如,像Lido或Rocket这样的流动性质押协议可提供重度服务质押,而现有质押者可以选择运行轻度服务操作员。彩虹质押将带来更高效、更具竞争力的网络环境,同时也赋予流动性质押提供商更多多样性。不过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可能会给整个质押结构带来混乱。
除了彩虹质押外,以太坊还可以利用在其初始2.0更新中引入的技术进步,如分片技术。尽管因安全问题而受到严格审查,证明了向第2层解决方案和零知识证明发展的合理性,但这并不意味应完全放弃这项技术。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演变,得益于专门针对第2层的“danksharding”等发展。Danksharding涉及提议者-构建者分离(PBS),不同于当前以太坊验证者自行提议并广播区块的方式。相反,PBS分配任务给多位验证者共同完成。
最终,danksharding有助于实现数据可用性,使验证者能够快速高效地验证blob数据,并识别缺失信息。目标是以最低成本让用户完成第2层交易,并扩展以太坊每秒处理超过10万笔交易的能力。这样可以让Uniswap等dApp以更低费用处理交易,并缩短确认时间。
然而,danksharding高度技术化的基础设施及其实施忽略了较小规模的汇总,可能鼓励中心化。因此,尽管该技术已不再流行,但它在减少硬件需求和支持可扩展性方面的优势表明,可以通过改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下一代以太坊,也许是未来的以太坊3.0。
以太坊2.0在监管合规与去中心化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不容忽视。减少网络对少数参与者依赖以及取得法律胜利都是积极的步伐。然而,下一阶段必须包括适应不断变化的法律要求,以确保其在DeFi及主流区块链应用中保持变革力量的地位。
尽管面临诸多障碍,但以太坊2.0至今所达成的成就已使生态系统步入正轨。通过聚焦未来并重申对去中心化的承诺,以太坊有能力继续保持其作为区块链领域创新领导者的地位。
整理好自己的事务只是巩固其遗产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