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德与野村证券:资产代币化路径比较与未来展望
作者:张烽
在全球金融数字化浪潮中,“资产代币化”正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经济的核心桥梁。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的CEO拉里·芬克将其称为“金融市场的下一场革命”,而日本金融巨头野村证券则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探索着符合自身定位的代币化路径。
尽管二者目标一致——即通过代币化实现资产的高效流动与价值重构,但其业务背景、战略布局、盈利模式及所面临的挑战却呈现出鲜明差异。本文将从多维度对两家机构的代币化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案例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全球视野与区域深耕的差异根基
贝莱德,全球资管巨头的数字化转身。贝莱德作为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领军者,其业务规模与战略前瞻性共同构成了其推进代币化的坚实基础。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贝莱德的管理资产规模(AUM)已达13.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体现了其市场影响力,也为其在代币化领域的探索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技术与客户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拉里·芬克对数字资产的态度经历了从“怀疑者”到“倡导者”的显著转变。他曾公开批评比特币为“洗钱指数”,但近年来却多次强调区块链技术与资产代币化的战略意义,甚至将加密资产比作“数字黄金”,认为其在投资组合多元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高层的认知转变,为贝莱德全面拥抱代币化提供了顶层支持。
野村证券,本土巨头的国际化教训与业务重塑。野村证券作为日本最大的投资银行与证券公司,其业务根基深植于日本市场,同时也深受其国际化历程的影响。在截至2025年3月的财年中,野村创下历史最高的年度净利润——3407亿日元,显示出其在日本本土市场的强劲盈利能力。
然而,野村的国际业务拓展之路并不平坦。2008年收购雷曼兄弟部分资产后所面临的整合难题,以及2021年因Archegos爆仓事件导致的约29亿美元损失,都使其在国际化战略上更加谨慎。这些经历也促使野村在推进代币化时,更注重风险控制与业务协同,尤其是在区域市场中选择性地聚焦优势领域。
二、战略路径的差异化选择
贝莱德打造“全资产代币化”生态。贝莱德的代币化战略具有高度的系统性与生态性。其核心目标是将股票、债券、房地产等传统金融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代币化,并整合进数字钱包中,使投资者能够在同一平台上构建多元化投资组合。
这一战略已通过两类代表性产品得到初步验证:
iShares比特币信托(IBIT):在不到450天的时间内,其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ETF产品。IBIT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市场对数字资产的强烈需求,也为贝莱德进一步拓展代币化产品线提供了信心。
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BUIDL:自2024年3月推出以来,其AUM已增长至近30亿美元。BUIDL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链上收益选择,也展示了代币化在提升资产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潜力。
贝莱德的代币化路径本质上是“由传统向数字延伸”,其优势在于庞大的存量资产与客户基础,以及强大的产品设计能力。
野村证券业务重组中的代币化探索。与贝莱德的全面布局不同,野村的代币化路径更加务实与局部化。面对中国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困境——包括“共同富裕”政策影响、经济增速放缓与激烈竞争——野村正在收缩相关业务,并计划将资源聚焦于资产管理与研究业务。
与此同时,野村重返欧美现金主经纪业务,这一举措可能与其代币化战略形成协同效应。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提升交易结算效率,或为机构客户提供数字资产托管服务。野村还通过收购麦格理集团的美欧公共资产管理业务,获取约1800亿美元客户资产,进一步强化其在西方市场的影响力。野村的代币化探索更倾向于“由业务痛点驱动”,在保持传统业务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推进技术融合与模式创新。
三、管理费主导与交易驱动
贝莱德资产管理费与生态收益并行。贝莱德的代币化盈利模式与其传统业务一脉相承,主要依赖于资产管理费与生态收益。通过将传统资产代币化,贝莱德可以触达目前尚未被传统金融机构充分服务的数字资产投资者群体。据摩根士丹利估算,当前加密资产、稳定币和已代币化资产的总价值超过4.5万亿美元,而这些资金“目前无法获得长期投资产品”。
BUIDL基金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管理费收入,也为贝莱德未来发行更多代币化产品(如代币化债券、REITs等)奠定了市场基础。随着代币化资产类别不断丰富,贝莱德有望在资产管理费之外,通过交易服务、托管解决方案等衍生业务获取额外收益。
野村证券交易业务与并购咨询为核心。野村的盈利结构更依赖于交易业务与并购咨询费用。在2025财年第四季度,其全球市场部门收入增长7%,其中股票交易业务营收跃升24%。这一表现使野村与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投行一同成为市场波动中的受益者。
在代币化领域,野村的盈利模式可能更偏向于:
- 为机构客户提供代币化资产的结构设计与发行服务;
- 通过主经纪业务支持数字资产交易与借贷;
- 在并购咨询中融入代币化解决方案,提升交易效率。
尽管野村尚未像贝莱德那样推出大规模代币化基金产品,但其在交易执行与跨境业务方面的经验,可能成为其未来代币化盈利的重要支撑。
四、宏大愿景与务实策略并存
贝莱德引领“所有资产代币化”浪潮。拉里·芬克对代币化的愿景极为宏大。他援引Mordor Intelligence的预测指出,2025年代币化资产市场规模已超过2万亿美元,2030年有望突破13万亿美元。贝莱德已将代币化视为“未来几十年的下一波机遇”,并从集团层面进行战略聚焦。
华尔街对贝莱德的代币化布局也持积极态度。摩根士丹利重申对其股票的“增持”评级,并将“所有资产的代币化”列为关键投资主题之一。可以预见,贝莱德将继续通过产品创新、合作联盟与技术投入,推动代币化从边缘实验走向主流应用。
野村证券区域聚焦与业务重组并进。野村的发展策略更注重区域优势与业务重组。在收购麦格理相关资产后,野村进一步强化了其在美国市场的资产管理能力。同时,该公司正在为其中国合资券商寻找新任CEO,并计划加强在华销售与交易业务。
在代币化方面,野村可能采取“试点先行”策略,例如在日本国内推动房地产或艺术品代币化,或通过合资平台在东南亚市场探索数字证券发行。这种区域聚焦策略虽不如贝莱德激进,但更符合其资源禀赋与风险偏好。
五、技术监管与市场适应性的双重考验
贝莱德技术与监管的长期博弈。尽管贝莱德在代币化领域具备先发优势,但其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成熟度:代币化仍处于早期阶段,区块链网络的扩展性、互操作性与安全性尚未经过大规模资产发行的全面检验。
监管不确定性:各国对代币化资产的分类、发行与交易规则尚未统一,贝莱德需在合规框架内推进产品创新。
市场接受度:传统金融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对代币化资产的认知仍需时间培育,尤其是对非标准化资产的代币化。
野村证券区域风险与业务转型压力。野村面临的挑战更为直接与结构化:
中国市场挫折:野村东方国际证券自2019年成立以来累计亏损6.18亿元,反映出其在中国市场的适应困境。
公司治理问题:包括与前高管的劳动纠纷、产品尽调不足等争议,可能影响其品牌信誉与战略执行。
国际业务风险:尽管重返欧美市场带来机遇,但地缘政治波动与竞争加剧仍构成潜在威胁。
六、殊途同归的代币化未来
贝莱德与野村证券在代币化领域的路径选择,反映了其各自的企业基因与市场定位。贝莱德凭借其全球资源与战略魄力,致力于构建“所有资产皆可代币化”的宏大图景;而野村则基于区域优势与业务重组,采取更为谨慎、分阶段的代币化策略。
尽管路径各异,但两者均指向同一方向:即通过资产代币化提升金融效率、拓展服务边界,并最终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随着技术不断成熟、监管逐步明晰,代币化有望成为全球金融体系演进的重要引擎。而贝莱德与野村的实践,不仅为同行提供了借鉴,也为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描绘出多元可能。

 币安网
币安网 欧易OKX
欧易OKX HTX
HTX Coinbase
Coinbase 大门
大门 Bitget
Bitget Bybit
Bybit 双子星(Gemini)
双子星(Gemini) Upbit
Upbit Crypto.com
Crypto.com 泰达币
泰达币 比特币
比特币 以太坊
以太坊 Solana
Solana USD Coin
USD Coin 瑞波币
瑞波币 币安币
币安币 First Digital USD
First Digital USD OFFICIAL TRUMP
OFFICIAL TRUMP 狗狗币
狗狗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