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叙事泡沫化:技术热潮背后的资本迷局

1天前 17 技术

近日在日本了解到一家名为alt.ai的AI公司,去年风光上市,号称能够打造高同步率的“数字人分身”。然而不到一年时间,这家公司却爆雷了。进一步调查发现,其销售额存在大量水分,创始人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仅通过数字分身与记者交流了三次。

AI叙事泡沫化

AI叙事泡沫化

这一事件再次证明,AI热潮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现象,但其中的“熟悉配方”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为何说AI叙事逐渐泡沫化?以下两个剧情揭示了这一趋势:

剧情一:数据中心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OpenAI正在建设规模庞大的“星际之门”,投资金额高达千亿万亿;Meta则计划建造一个与曼哈顿面积相当的数据中心。而卖芯片的英伟达不仅为这场竞赛提供工具,还直接参与其中,向OpenAI注资助其挖矿。

AI叙事泡沫化

AI叙事泡沫化

资本市场对AI基建的投入已经达到天文数字,仿佛要将地球上的所有电力都供给这些模型使用。然而,这种投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代价,市场开始质疑这些巨额资金是否真的物有所值。

根据贝恩的测算,这波AI基建要在2030年前每年产出2万亿美元营收,才能回本——这相当于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Meta和英伟达在2024年的总营收。然而,目前真正盈利的企业又有几家?

剧情二:你付我,我付你,循环造富游戏

今年OpenAI签下了1万亿美元的合同,但实际营收仅为约120亿美元。这并不妨碍大家排排坐,互相给钱,制造出一片繁荣景象。

例如,英伟达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用于建设AI基础设施,而OpenAI则用这笔资金购买英伟达的芯片;xAI从英伟达获得资金后,同样转头购买英伟达的处理器;OpenAI还承诺在未来几年内从AMD采购60亿瓦(6 gigawatts)的芯片,并以极低价格购入AMD股票。

AI叙事泡沫化

如果去掉这种“你付我,我付你”的循环模式,真实的收入来源又在哪里?目前来看,主要依赖于订阅费用(理论上数据中心的算力也可视为收入来源,但折旧速度过快,通常仅2-3年)。如果仅靠订阅收入,那么愿意付费使用AI的人数需要达到当前水平的5倍以上,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面对这一困境,或许可以参考币圈的经验。上一轮DeFi热潮退潮前,“社区和社交”成为最后的热点,随后转向“元宇宙”营销。如今,OpenAI推出了AI版TikTok Sora,Meta也发布了Vibes,万物皆流量,万物皆广告,这可能是未来的大招。

有人曾提出一个有趣的观察:代际泡沫轮回的间隔大约是25年。2025减去25正好是2000年,那一年互联网泡沫破裂。虽然AI不能简单与当年的互联网类比,但在当前的热潮中,大部分玩家仍抱着“宁可错杀,不可漏网”的心态,谁也不想错过所谓的“世纪机遇”。

币币情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交易平台最新公告查看更多>
成交额排行榜
  • 交易所
  • 币种
排名 交易所 成交额
1 币安网币安网 ¥2.31万亿
2 欧易OKX欧易OKX ¥8,864.18亿
3 HTXHTX ¥1,644.41亿
4 CoinbaseCoinbase ¥589.06亿
5 大门大门 ¥4,703.09亿
6 BitgetBitget ¥6,840.47亿
7 BybitBybit ¥7,828.56亿
8 双子星(Gemini)双子星(Gemini) ¥32.85亿
9 UpbitUpbit ¥430.70亿
10 Crypto.comCrypto.com ¥1,221.4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