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巨头自建区块链:能否撼动Visa与SWIFT的金融霸主地位?

3 小时前 10 技术
摘要
这场新的区块链“内卷”,才刚刚开始 。
币币情报道:

加密市场似乎每天都会迎来一条关于“新链”的重磅新闻。支付巨头 Stripe 与 Paradigm 合作推出 Tempo,稳定币发行商 Circle 紧随其后宣布 Arc;再往前看,Plasma 和 Stable 宣布融资并着手开发专为 USDT 服务的链;而代币化领域的参与者,从 Securitize 到 Ondo Finance,也纷纷透露自建区块链的计划。

这股热潮的背后并非单纯的技术炫耀,而是战略布局的必然选择。稳定币和代币化资产正逐渐被认为是加密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两大赛道,它们直接连接现实世界的资金流动与传统金融市场,未来有望发展成数万亿美元规模的资产类别。跨境支付、全天候清算、债券和股票的代币化交易——这些场景正在重塑金融基础设施,而掌控“链”就等于掌控了新的金融轨道。

加密银行 Sygnum 的高管 Martin Burgherr 表示:“建立自己的 L1 是为了控制和战略定位,而不仅仅是技术。” 在他看来,稳定币和代币化的竞争并不是一场单纯的市场份额争夺,而是关乎结算速度、合规性、费用结构与主导权的全面博弈。

在巨头眼中,真正的竞争已经不在“能不能跑”,而在“谁来掌握轨道”。

巨头为何选择自建区块链?

自建区块链的公司并非要从零开始发明轮子,而是出于对区块链作为“结算层”的核心诉求。这些巨头对一条链的要求,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性能与可预测性。自建链让巨头可以隔离无关交易,确保性能始终符合自身业务标准。无论是稳定币支付还是代币化债券交易,背后都涉及高频、低延迟的结算需求。这意味着要避免与其他数千种资产、应用争夺带宽的窘境——一旦网络拥堵,支付体验立刻受损。

其次是成本与收益的再平衡。在以太坊或波场上,每一笔转账都意味着费用要流向矿工或验证者。对于 Stripe 或 Circle 这样的支付巨头而言,这等于把潜在利润拱手让人。若掌控底层链,不仅能把手续费收入内化,还能发行自己的 gas 代币,创造新的经济循环。Alchemy 的 CTO Guillaume Poncin 直言:“拥有结算层带来的收入机会将远远超过传统支付处理的利润率。”

再者是合规与嵌入式监管。传统金融机构进入加密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满足监管要求。KYC、AML、交易监控——这些通常是在应用层补丁式完成的,而自有链则能在协议层面直接嵌入。换言之,监管不再是外加的枷锁,而是被内化为链本身的规则。这为巨头们在与监管机构沟通时提供了更强的话语权。

最后是战略与安全。依赖以太坊或波场,就意味着要承担其治理决策、技术升级甚至安全漏洞的风险。对于一个年结算额可能达到数千亿美元的网络来说,这种外部依赖不可接受。自有链能够提供更高的可控性和弹性,即便在极端情况下也能确保资金流的稳定。

Ava Labs 的 Morgan Krupetsky 指出,定制链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让公司把区块链当作“中后台”,真正融入自身运营体系。这种定位意味着区块链正在从加密爱好者的实验田,变成跨国企业运营的基础设施。

为什么不用已有公链?

既然以太坊、Solana 已经具备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成熟的生态,为什么巨头们还要另起炉灶?

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控制权。以太坊是一个全球中立的公共网络,其治理由基金会、开发者和社区共同推动。对于习惯于完全掌控的支付公司或金融巨头来说,把命运系在外部社区的投票与升级节奏上,风险过大。Solana 虽然以高吞吐量和低费用著称,但同样意味着要与 NFT、DeFi 等各类应用分享网络资源,而支付和清算场景无法容忍这种不确定性。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差异化。在公链上发行稳定币,可以快速获得流动性,但难以构建护城河。USDT 与 USDC 如今都在以太坊、Tron 等网络上流通,但正因如此,用户对底层链的忠诚度极低,只认代币本身。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自建链提供了可能性:它不仅是一个结算工具,更是围绕代币构建的独立生态。这让发行方能从单纯的“资产提供者”升级为“基础设施提供者”。

当然,这并不是说公链将会被边缘化。Coinbase 的分析师指出,Circle 的 Arc 和 Stripe 的 Tempo 在性能上可能会直接挑战 Solana 的定位,但以太坊凭借庞大的机构用户和经过验证的安全性,短期内不太可能被撼动。

Sygnum 的 Burgherr 更强调,流动性与信任的迁移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换句话说,即便巨头推出了自己的链,要吸引到真正大规模的交易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也解释了为何不少新链选择与 EVM 保持兼容。兼容以太坊虚拟机意味着开发者可以无缝迁移现有应用,降低冷启动难度,同时还能与主流公链互操作。这是一种“既要独立,又要连接”的策略:既能掌控自己的网络,又不至于被孤立在加密世界之外。

在 Stripe、Circle 以及一系列代币化新贵的推动下,区块链正从“开放实验场”迈向“企业级中后台”。自建链背后的动机,归根结底是对控制权、效率与利润的追求。它们对区块链的要求远远超越技术本身,而更多关乎合规性、商业模式与战略安全。在巨头眼里,真正的竞争已经不在“能不能跑”,而在“谁来掌握轨道”。

这场新的区块链“内卷”,才刚刚开始。

币币情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交易平台最新公告查看更多>
成交额排行榜
  • 交易所
  • 币种
排名 交易所 成交额
1 币安网币安网 ¥8,490.31亿
2 欧易OKX欧易OKX ¥3,357.50亿
3 HTXHTX ¥620.11亿
4 CoinbaseCoinbase ¥162.22亿
5 芝麻开门芝麻开门 ¥1,941.11亿
6 BitgetBitget ¥2,644.26亿
7 BybitBybit ¥2,571.56亿
8 双子星(Gemini)双子星(Gemini) ¥24.75亿
9 UpbitUpbit ¥154.54亿
10 Crypto.comCrypto.com ¥445.3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