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大国与大币种的专属竞技场

11 小时前 14 其它文章
摘要
小币种依然逃不开美元,无论怎么创新都是穿着马甲的美元稳定币 。
币币情报道:

作者:肖小跑

稳定币终究是大国和大币种的游戏。尽管东南亚在稳定币试验方面已有多年尝试,但依然未能形成显著影响力。以泰国为例,该国两年前推出了“Q-money”(泰铢稳定币),并在监管沙盒框架下进行了一系列跨境支付试点。

然而,小币种始终难以摆脱对美元的依赖,无论创新如何包装,本质上仍是美元稳定币的变体。例如,去年备受关注的“Carina计划”,其创新过程虽令人瞩目,但核心机制依然是将Q-money形式的泰铢兑换为摩根大通的JPM Coin(美元稳定币),再跨境汇入美国受益人账户。这一流程本质上仍然依附于美元体系。

当然,区域内也有本币化的尝试。例如,在东盟范围内,泰国与新加坡合作,通过扫描新加坡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实时将泰铢兑换为XSGD(新元稳定币)完成支付。这种区域内货币互通的探索是有益的,但由于真实世界的需求和交易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

从概念上看,现代货币体系可以分为三层结构:顶层是央行货币,中间是商业银行货币,最底层是e-money(电子货币)。e-money与商业银行货币的最大区别在于不能有杠杆,也不能创造货币。

对应链上世界,央行数字货币是CBDC,商业银行货币是代币化存款,而e-money则对应稳定币。欧盟的Markets in Crypto Assets (MiCA)框架将稳定币称为"e-money tokens",这一定义更为科学准确。东南亚的若干实验也基于”e-money“牌照。

稳定币的特性决定了它无法具备较高的货币供应弹性,因此在整个货币体系中只能发挥有限作用。它的优势在于降低参与门槛,并为那些难以纳入GDP统计的新经济和"第四产业"提供发展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有人仔细研究过这些”难以归入GDP统计的新经济和第四产业”吗?

好像没有。但也不难理解,研究那些“小众”或“尚未成气候”的领域很容易被贴上“为xx站台”的标签。

因此,研究者们更倾向于聚焦在最安全的“稳定币是否会颠覆传统金融机构”讨论上。

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短期过热、长期低估"。

所有新事物的婴儿期大概率会让传统巨头们更强大——因为老牌金融机构手握王牌:监管关系网、百年风控经验和成熟体系。银行若能拥抱创新,反而会迎来第二春。

而各国争相制定稳定币规则,本质上是在抢占数字货币时代的"桥头堡",为本国资产引入链上活水。谁先抢到第一桶金?

长期来看却不一定如此,骨子里的基因不兼容,水滴石穿。这是一场持久战。

币币情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交易平台最新公告查看更多>
成交额排行榜
  • 交易所
  • 币种
排名 交易所 成交额
1 币安网币安网 ¥4,763.53亿
2 欧易OKX欧易OKX ¥1,854.47亿
3 HTXHTX ¥359.45亿
4 CoinbaseCoinbase ¥90.95亿
5 芝麻开门芝麻开门 ¥1,371.64亿
6 BitgetBitget ¥1,583.55亿
7 BybitBybit ¥1,504.88亿
8 双子星(Gemini)双子星(Gemini) ¥13.88亿
9 UpbitUpbit ¥56.49亿
10 Crypto.comCrypto.com ¥244.1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