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金融新秩序争夺战:摩根大通与Circle的双雄对决
作者:Jay Jo 来源:Tiger Research 翻译:善欧巴,金色财经
摘要
-
摩根大通在公链上发行存款代币(JPMD),将区块链技术融入传统金融体系;Circle(USDC 发行方)则申请设立信托银行,试图重构链上金融生态。
-
两者虽起点不同,但都在接受对方的策略和领域,模糊了传统金融机构与加密原生企业的界限。
-
然而,模糊的身份可能导致竞争优势的削弱。各玩家需明确自身的核心优势,并在技术与制度之间找到平衡点。
1. 链上金融基础设施的竞争
区块链技术正成为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新基石。传统金融机构和加密原生企业都在争夺下一代金融体系的主导权。摩根大通选择将区块链技术整合到现有系统中,以提升效率;而 Circle 则基于区块链构建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为市场提供替代方案。
这种竞争与过去金融科技领域的「FinTech」与「TechFin」之争类似,但当前格局有显著不同。
竞争的核心已超越单纯的技术优势,转而聚焦于谁将设计并运营未来的金融生态系统。传统机构试图在现有法规框架内转型,而加密原生企业则凭借技术效率和可扩展性构建新秩序。本文将深入分析摩根大通和 Circle 的战略及其对链上金融未来的影响。
2. 摩根大通:传统金融架构上的区块链创新
摩根大通已注册名为“JPMD”的存款代币商标,资料来源:JPMD 文件
2025年6月,摩根大通的区块链子公司 Kinexys 在公链 Base 上启动了存款代币(JPMD)的试点运营。此前,摩根大通仅在私有链上有限应用区块链技术,而这次选择了开放网络。
这一举措标志着传统金融机构首次直接在公链上开展金融服务,是一次重大突破。
JPMD 结合了数字资产与传统存款的特性。客户存入美元后,摩根大通会将其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并在公链上发行等值的 JPMD。该代币可在链上自由流通,同时保留对银行存款的法定索赔权。
持有者可按 1:1 比例兑换实际美元,且可能享有存款保障和利息收益。相比现有稳定币,JPMD 提供了更强的法律合规性和用户权益。
对于资产管理者而言,JPMD 提供了 24 小时流动性支持,无需通过传统出金通道即可实现即刻变现。这使得 JPMD 在链上资产管理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尽管 JPMD 受限于现有监管框架,仅面向机构客户,但它仍被视为传统金融与链上生态之间的桥梁。
3. Circle:打造区块链原生金融体系
Circle 凭借其稳定币 USDC 成为链上金融的重要参与者。USDC 锚定美元,储备由现金和短期美国国债支撑,具备低手续费和即时结算的优势。
USDC 支持 24 小时实时资金转账,无需依赖复杂的 SWIFT 流程,帮助企业克服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限制。
然而,Circle 当前的业务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其储备由纽约梅隆银行托管,资产运作由贝莱德管理,导致 Circle 对资产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此外,收入高度依赖高利率环境,因此 Circle 急需更独立的基础设施和运营权限。
2025年6月,Circle 向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申请设立国家信托银行,意在解决上述限制。此举被解读为 Circle 从稳定币发行方向机构化金融实体转型的重要一步。
信托银行身份将使 Circle 能够直接管理储备托管与资产运作,强化内部控制能力,并拓展业务边界。
然而,Circle 的转型也伴随着灵活性下降和监管负担加重的挑战。其未来发展取决于政策变动和监管解读。
4. 谁将引领链上金融?
从摩根大通到 Circle,传统金融机构与加密原生企业正在积极进入链上金融生态。这种竞争打破了双方的界限:
Circle 申请设立信托银行,意在执行核心金融职能;摩根大通则在公链上发行存款代币,进军链上资产管理领域。
然而,过度模仿对方的策略可能带来风险。例如,传统金融机构若过于追求科技公司的敏捷性,可能与现有风险管控体系产生冲突;而加密原生企业在扩大制度性接受时,可能失去自身的灵活性。
最终的赢家将取决于谁能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在技术与制度之间找到和谐的整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