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经济学家:美国关税政策催化全球经济结构性变革
本文作者安联首席经济顾问穆罕默德·埃里安(Mohamed El-Erian)
在市场高度关注近期金融波动的同时,更深层次的经济叙事体系正在经历崩塌。今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市场对美国经济例外主义的信心达到顶峰,但随后迅速转向对经济衰退与全球秩序分裂的悲观情绪,如今则陷入一种混沌的中间状态。
这种转变以两种形式反映在市场中:剧烈的市场波动与传统资产关联性的断裂。过去三个月,标普500指数较2月高点暴跌近20%,却在最近四周反弹14%。交易员的“恐惧指数”VIX大幅震荡,而被视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的10年期美债收益率波动区间高达80个基点。
更为反常的是,经典避险组合“美元走强+美债收益率下行”一度失效。4月第二周,美债市场局部流动性突然枯竭的警报,成为压倒其他事件的核心焦点。
多数分析认为,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导致这一局面的关键因素。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始终存在两股力量拉扯:一方面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推动制造业回流,这可能导致长期高关税;另一方面则是试图建立更公平的贸易体系,意味着当前措施只是“以战促和”的策略。
这种政策摇摆进一步撕裂了经济叙事共识。从坚信美国例外主义将带动经济增长,到担忧衰退甚至滞胀;从视美国为全球经济引擎,到将其视为拖累;从相信全球化会以更可控的方式延续,到恐惧其走向碎片化。就连曾被视为不可动摇的美元储备货币地位与美国金融市场信誉,如今也面临空前质疑。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对等关税的波动加剧了金融市场异常与经济叙事的摇摆,但其本质是深层结构变革的催化剂。在全球各国持续未能实现强劲、包容、可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传统经济管理工具已然失灵,全球体系架构的稳定性岌岌可危——尤其是在政治考量取代经济逻辑成为政策制定主导的当下。
过度优化的跨境供应链放大了全球经济“低增长高通胀”的脆弱性,而长期财政赤字与央行的过度干预,重新唤醒了专治财政纪律败坏的“债券义警”。近期市场动荡犹如一记警钟:结构性力量早已潜伏多时,即便最激进的创新政策也可能徒劳无功。世界面临的真正风险,或许不是回归所谓“常态”,而是滑向更加未知的险境。
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企业、家庭与投资者亟需采取双轨应对策略:对内实施矫正措施,对外协调解决共同挑战。如果一味地被动等待,恐怕只会错失最后的转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