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大国博弈与全球秩序的未来走向
来源:横琴智慧金融研究院
新一届特朗普政府在4月2日发起的对全世界的关税战,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将战后八十年来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成果摧毁殆尽。这场关税战的背后不仅仅是贸易失衡的问题,更涉及世界秩序调整、全球经济规则重塑以及文明竞争等深层次议题。
在这场史诗般的全球博弈中,人们往往更关注谁输谁赢或“谁先顶不住”这类眼前问题,却忽略了其背后的深意。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在全球经济严重失衡、“超级全球化”不可持续的背景下,通过调整既有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维持可持续发展与崛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大课题。
特朗普的战略目标:重塑全球经济秩序
特朗普政府发动关税战的核心原因在于其认为当前的“超级全球化”不可持续,并且对美国日益不利。具体来看:
- 第一,自上世纪80年代开启的“超级全球化”,让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国内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分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兴起。
- 第二,面对中国的强势崛起,美国传统的全球经济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这种结构性矛盾迫使特朗普试图重新定义全球化规则。
- 第三,特朗普希望通过高额关税惩罚所谓的“不公平贸易”,快速弥补财政赤字,并推动制造业回流。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曾长期依赖关税作为财政收入支柱。例如,19世纪上半叶关税占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80%。而此次关税战则被赋予了多重战略意图:一方面,通过对主要贸易伙伴施压,迫使它们分担美国全球战略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价值观共识+制度兼容+产业链认证”的新秩序,孤立和围堵中国。
关税战背后的关键问题:货币金融体系的重构
关税战只是特朗普政府重塑全球经济秩序的第一步。更为复杂和关键的是货币金融领域的调整。
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于2024年11月发表的《重构全球贸易体系用户指南》揭示了特朗普政府的深层构想:
- 首先,通过高关税增加财政收入,同时辅以美元贬值抵消通胀压力。
- 其次,尝试将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与安全伞绑定,形成“新美元体系”。这一体系要求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盟国支撑美元霸权。
- 最后,公开要求其他国家分担美国在全球贸易、金融和安全领域中的成本,包括贸易成本(高额关税)、金融成本(短期国债长期化)和安全成本。
然而,这样的政策组合拳也面临巨大风险。一方面,高额关税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进而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选择;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削弱美元信用基础。
中国的应对策略:“以打促谈”与“合纵破围”
针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及全球规则重构图谋,中国需要避免陷入三个战略误区:
- 不要将谈判行为误解为“最终胜利”,应清醒认识到美国并未放弃“去中国化”的战略构想。
- 不要拘泥于战术性问题,忽视更加宏大、长远的战略方向。
- 切勿被类似“金德尔伯格陷阱”等虚幻概念迷惑,应当稳住阵脚,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短期内,中国可以采取“以打促谈”的策略,争取时间化解美国的压力。同时,实施“合纵破围”之策,团结更多中间力量,促进集体行动,促使美国采取合作态度。
中长期内,中国必须壮士断腕,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走上一条开放的可持续崛起道路。重点包括:
- 推进制度型开放: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更高层次的开放转变。
- 扩张内需,解决产能过剩问题:通过增强创新活力和提升经济效率,稳定就业。
- 促进金融深化发展:支持内需扩张,激励科技创新,并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结语:大国博弈下的机遇与挑战
中美关税战不仅是两国间的较量,更是全球经济秩序重构的重要起点。中国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通过内外合力,推动自身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模式转型,避免被孤立的命运。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宏观经济协调,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