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加密市场ADL机制:交易所如何悄无声息地拿走你的利润
作者:@ltrd_;编译:zhouzhou,BlockBeats
编者按:本文深入探讨了加密货币市场中的自动去杠杆(ADL)机制,并通过实际案例揭示了该机制在市场清算不足时如何影响交易者的盈利。文章指出,ADL机制存在诸多不透明之处,例如价格差异、延迟执行等问题,并呼吁交易者提高警惕,同时鼓励行业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则。
以下为原文内容(为便于阅读理解,原内容有所整编):
近期,关于加密市场中自动去杠杆(ADL)机制的讨论逐渐增多,尤其是其在极端市场条件下的表现引发了广泛质疑。本文旨在解析ADL机制的运作原理及潜在问题,并以$MANEKI事件为例,说明为何这一机制值得交易者高度关注。
什么是ADL机制?
目前,关于ADL机制的权威解释和详细文档仍然匮乏。简单来说,ADL是一种在市场流动性不足、保险基金耗尽时,通过强制平掉盈利客户的仓位来弥补亏损的机制。
让我们以一个具体场景来说明:
假设某客户持有价值50,000美元的$MANEKI仓位,维持保证金比率为5%,即账户需保持至少2,500美元的资金才能避免被强制平仓。如果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导致账户资金跌破2,500美元,则触发清算流程。
以下是几个关键概念:
- 清算价格 → 强制平仓时$MANEKI的价格。
- 破产价格 → 账户余额归零时$MANEKI的价格。
- 执行价格 → 实际成交的加权平均价格。
当执行价格高于破产价格时,理论上账户应仍有剩余资金。然而,这部分盈余通常由交易所收取,并可能转入保险基金。
但如果执行价格低于破产价格,导致账户价值为负,交易所将动用保险基金弥补亏损。如果保险基金耗尽,ADL机制便会启动,强制平掉盈利客户的部分仓位以填补缺口。
例如,若一个30,000美元的亏损仓位无法被保险基金覆盖,交易所将根据「利润×杠杆」公式选择盈利客户,并强制平掉其相应金额的仓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不会显示在订单簿上,也无需提前通知,盈利客户只能默默承受损失。
ADL机制的怪异之处
尽管ADL机制看似合理,但其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 缺乏透明度:我们无从得知交易所何时决定启用ADL机制,以及为何在某些情况下优先于市场卖单。
- 价格差异:在$MANEKI事件中,标记价格与ADL价格之间存在显著差距。例如,某用户的ADL价格为0.0033,而当时的市场标记价格仅为0.002595,且前者已消失超过30分钟。
- 延迟执行:为什么交易所在市场条件改善后仍选择延迟执行ADL?这种行为是否合理?
- 保险基金管理不善:例如,在2021年5月19日的大规模强平事件中,Binance期货的保险基金不仅未被耗尽,反而有所增长,令人质疑其分配逻辑。
此外,Bybit等交易所在保险基金长期空缺的情况下并未采取任何措施,例如调整保证金要求或增加基金储备,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风险。
综上所述,ADL机制虽然在理论上能够缓解市场压力,但其实际操作中却充满了不确定性。作为交易者,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风险,同时希望行业能够出台更完善的规则,确保市场的公平性与透明度。